【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怀古类诗歌
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类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一)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 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瑜将军庙
胡 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帝旌旂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 壁
胡 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交锋魏帝旌旂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1.CD
2.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王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
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对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1.“交锋魏帝旌旂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出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
2.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
“交锋魏帝旌旂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二)

【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皮日休: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
②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
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
《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E.下片中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功绩,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的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①借古讽今: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
②先扬后抑:“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无”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
2.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
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无”。“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乐。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不是赞扬,而是讽刺。再结合诗句分析:“水殿龙舟事”注解中的解释表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并不是为民造福,而是为了自己享乐,所以他在运河竣工后,率众二十万出游。本诗用“若无”一词表明了作者的看法。


1.BE。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13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