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机灵鬼
对立又融合:《雾都孤儿》中的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
14中文本  朱雪颖  41405111100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查尔斯·狄更斯在作品《雾都孤儿》中所创设的两个世界——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小说中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方面鲜明地表现出童话色彩,又从儿童的生活、下层人的生活环境以及金钱至上的扭曲的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的现实性,两个世界看似互相对立,但实际上是互相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童话色彩  时代背景  现实世界  对立  融合
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顶峰,伴随经济繁荣还有文学作品的井喷。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立足时代,表现社会现实,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和个人风格表现自己眼中正在快
维多利亚时代被速发展的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用自己敏感的时代嗅觉,深邃的洞察力,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感伤主义情调吸引着读者,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文字时而哭时而笑。
在狄更斯的一生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而儿童是他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他的儿童作品,大多是跟他的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最典型的是他的《雾都孤儿》,故事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营造了一个黑暗腐朽又虚伪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氛围,小说中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悲惨遭遇更是狄更斯童年生活的缩影。
但作为早期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笔在立足现实的同时,也受到浪漫主义的浸润,在《雾都孤儿》这样的以儿童为主题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狄更斯在一个险恶的现实世界中又小心翼翼地构筑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童话色彩的世界,两个对立世界在狄更斯笔下获得和谐的统一。
一、童话世界
两个世界的设立在以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中是一种典型的并且极具表现力的方式。儿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那么,作者的创作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呈现的是儿童眼中的世界,描写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因此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都会出现“童话”的倾向;而读者通过儿童的视角了解到的现实世界自然而然地也带上了“童话”的色彩。

(一)人物设置的童话色彩
在《雾都孤儿》中作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但是人物虽然多,作者却巧妙地把这些人物分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存在。
[1]一个是以主人公小奥利弗为代表的象征善良、单纯、温暖的正义一派,相对的是以蒙克斯为代表的贪婪、阴险、残忍的邪恶一派。这样把人物简单地分成两派的做法我们常常会在童话作品中看到,因为在儿童眼中世界是善恶分明的,所以好人坏人也是鲜明对立的。

主人公奥利弗是正面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作者赋予了他完美的性格,他是作者仁爱思想的完美化身。他从小被抛弃,在孤儿院中长大,在孤儿院中他忍饥挨饿,受到教区干事无情而冷血的虐待;被安排到棺材店做童工,棺材铺老板想把他培养成出色的送殡人,却被嫉妒他的伙计诺亚陷害,惨遭毒打;不得以出走伦敦,却又误入贼窟,里面所有的小孩在费金的培训下都成为了擅长偷窃的“机灵鬼”。
尽管在如此纷乱、肮脏的环境下,奥利弗依旧成长为一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聪明淳朴的人[2];虽然从小没人教导奥利弗明善恶,辨是非,有教养,但他却把这些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奥利弗天生就是个善良温柔美好的孩子,这些品质都是他与生俱来的,姑且不论“性本善”“性本恶”的论争,他不受周围环境的一点影响心志坚定地成长为有教养积极向上,这本身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进行模仿,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奥利弗的性格的形成是不合理,是不客观的。
那么,显而易见的这是作者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润色的结果,正面人物的绝对正面化,虽然有人物扁平不丰满的缺点,却也可以通过绝对的正义衬托出负面人物的邪恶,黑暗社会的残酷。
负面人物设立以蒙克斯为代表。
蒙克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魔鬼,他的身份是奥利弗的哥哥,但是他不仅没有履行作为哥哥的义务,抚养和保护奥利弗,相反他处心积虑地想谋害奥利弗,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利欲熏心、金钱至上,血肉亲情在金钱的面前显得不值一提,本应是最深的牵绊却被弃如草芥。他利用费金把奥利弗骗回,并想方设法让奥利弗去偷盗,南希作为他多年的恋人,偷听到奥利弗是蒙克斯的弟弟,而蒙克斯却残忍地一心置奥利弗于死地,她同情奥利弗并把真相告诉了梅丽夫人(奥利弗的姨妈),蒙克斯知道后竟然凶残地杀害了南希,借此来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怒。可见蒙克斯的冷血、残忍、没有人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时代腐化了的金钱至上,冷血无情的魔鬼形象。

人物的两极分化,是小说“童话色彩”最突出不表现,既表现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儿童视角下对善与恶的绝对区分,同时也表现出狄更斯对善与美高度赞扬的仁爱思想,对黑暗与险恶绝对批判的态度。


(二)情节设置的童话色彩
小说情节在推进过程中狄更斯设置了很多的巧合,这些巧合使故事得以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使小说中的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使情节更具讽刺性,使故事结局走向作者设定的方向。

这些巧合表现在,奥利弗初次来到伦敦时,在人群密集的集市上就碰巧遇到了“机灵鬼”,而“机灵鬼”一见到他,就决定把他带回贼窝,让他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种与千万人之中遇见对方,遇见了还能“一见钟情”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在狄更斯的笔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第一次上街偷窃时,一直都偷得得心应手、神不知鬼不觉的“机灵鬼”偏偏就失手了,顺手就嫁祸给奥利弗,奥利弗轻易就被抓住了,而被偷的那位布朗洛先生碰巧就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而他家保留的友人夫人的照片恰巧与奥利弗非常相像,布朗洛先生于是顺理成章地对奥利弗进行了第一次拯救。奥利弗第二次被迫进行偷盗时,被偷的恰巧是他的亲姨妈露丝·梅里家,而他们的行为被发现,奥利弗在逃跑过程中受了伤被抛弃,他恰巧爬到了他行窃的梅里姨妈家;包括一直恶贯满盈的蒙克斯是善良单纯的奥利弗的哥哥;赛克斯最后在追奥利弗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吊死等情节的设置。一个情节或许是巧合,但如此之多的巧合必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小说结局的设定更是体现出了童话性。在经历了各种折磨,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之后,奥利弗任然保有一颗善良与纯洁的心,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与布朗洛先生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而那些黑暗势力的代表人物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金被判处死刑,赛克斯在逃窜过程中被吊死,蒙克斯虽然也继承了父亲的部分遗产,但不久就花个精光,犯下欺诈罪最终死在监狱里。这样好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坏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的完美结局,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反而在众多的童话故事中屡见不鲜。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主张表现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必定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巧合。
狄更斯在小说中巧合的设置,正是因为他在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过度过程中,受到了浪漫主义的浸润,使小说情节表现想象的童话色彩,使小说的结局表现出童话式的大团圆结局。
二、现实世界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狄更斯是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之一,那么他的作品必定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雾都孤儿》的故事设立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种人物的百态人生,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统治阶级腐败的揭露,把表同情于在社会下层却依旧积极生活的普通百姓。

(一)儿童的真实生活
以主人公奥利弗为例,他出生时,母亲因为难产离世了,父亲也不知所踪,面对小奥利弗成为孤儿,无人喂养的残酷现状,医生只是冷漠地告诉女护士“小家伙很可能会吵闹,如果那样的话,就给他点稀粥喝”[3];在生活在孤儿院的几年间,和奥利弗一起生活的孤儿们不仅被要求做各种工作,而且由于分配的少得可怜救济费还要被曼恩太太克扣,使得孩子们经常忍饥挨饿在那里干活,奥利弗想多要一碗粥,却遭到厨师和教士的毒打;到了入学年龄,他们却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反而被要求去工作赚钱,奥利弗被送到了棺材店做苦工;好不容易逃到了伦敦,奥利弗的物质生活在贼窟里反而得到了改善,至少有的吃有的喝,但是这里所有的孩子只是作为获得钱的工具存在,他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思想是被社会腐蚀了的。
最让我心痛的是那群把费金作为家长,生活在恶魔手中却不自知的孩子们。这群孩子以“机灵鬼”为代表,是被父母丢弃的孤儿,是被时代遗弃的草芥一般渺小的存在,他们从出生就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于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善意,所以当费金收留了他们,给了他们类似一个家一样的存在,他们就像一群小老鼠一样,在这个寒冷的时代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感受仅有的温情,并对这样的温情十分贪恋。没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他们当费金的“摇钱树”当得心甘情愿,他们把偷窃的卑劣生活过得理所当然毫无羞愧懊悔之心。就像杜威的“白纸说”所说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榜样去模仿,需要有长辈对他们进行指引,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而所有的这些都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温暖友好关爱的环境为前提。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然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使得他们贪恋哪怕一点出发点是伤害的关怀,使得他们灵魂成长地扭曲却不自知。

奥利弗也好,“机灵鬼”们也罢,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儿童典型代表。下层的孩子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没有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的关爱,每天面对的只有冷眼,他们大多数都成长为“机灵鬼”一样价值观念扭曲,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野草。

(二)下层阶级的真实生活
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英帝国走向巅峰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的阶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下层人民经常奋起反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制定了《济贫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讽刺的是这部法律不仅没有解决已经村菜的问题,反而因为条文对接受救济的人员的严格要求,使得“穷人除了万不得已,都不会来申请救济,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救助”[4],足以见资产阶级剥削百姓榨取他们价值的本质。《雾都孤儿》正是写于这部法律通过的时候,小说中所描写的种种现象正是当时时代的缩影。
以救济院的长老为代表的上层人士,身材肥胖、衣着华丽、生活奢靡、终日无所事事却又坐享其成地享用剥削来的中下贫民的血肉。
与他们浮华的生活相对的下层阶级,生活环境恶劣,奥利弗在被带往费金家中,途径的街道是“街道非常狭窄,泥泞不堪,而空气中则弥漫着恶臭味”“这地方一片凄凉,只有酒馆看起来才景气一点”[5],奥利弗来到费金家中看到的是“屋子的四墙和天花板,由于年久和灰尘,完全黑了。壁炉前放着一张松木桌子,上面有一支插在姜汁啤酒瓶里的蜡烛,两三个锡铅合金的酒杯,一块奶油面包和一只碟子。
”[6]。而他的经济来源是靠手下的孩子偷盗得来的,毫无疑问费金是个贪婪的社会底层的恶人的代表。但是他的坏、他的恶是带着时代的无奈的;而他虽然最终目的是利用孩子们来偷取钱财,但过程中对奥利弗以及他手下的孩子们还算和颜悦色。不难看出作者对他还是带有同情的,他本身是一个悲剧人物,身上既带有命运的悲剧,又带有时代的悲剧。


(三)金钱至上的极端利己主义
从小说中狄更斯对各色人等对金钱的痴迷追求的讽刺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吞噬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灵。小奥利弗在救济院多要一点吃的,被长老们看作是晴天霹雳,认为奥利弗的这种行为是贪婪的,罪恶的,可见越有钱的越是锱铢必较;奥利弗的哥哥蒙克斯为了占有父亲所有的遗产,不惜想要置奥利弗与死地,把他从温暖的布朗洛先生家中再次拖到小偷的罪恶的生活中,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