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两淮
摘 要: “商籍”的产生、发展演变是各种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它是在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学额、一种科考凭证, 其产生方便了商人及其子弟,不用长途跋涉回乡应考,也促进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及商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商籍”的产生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对于今天的高考制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明代“商籍” 作用 启示

关于“商籍”,学术界有不少研究涉及,现在对此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籍”是一种资格凭证,是万历年间为照顾长期在两淮、两浙经营盐业,并在当地居住附籍的盐商及其子弟在科举方面的需要,朝廷在行盐地的府州县学为他们特设官学学额,并准其参加附籍地的科试,能取得这种学额和考试资格的凭证,叫“商籍”。
明中后期,这一名词在一些地方文书、史志中出现,到了清代更发展为一种户籍类型,写入国家的法律典籍之中。
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拟从梳理各种史料出发,论述明代“商籍”整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了解其发展演变的推动力,以及对明中后期社会的影响,为了解明清科举制度、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流动等问题奠定一定基础。此外,“商籍”的产生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对于今天的高考制度有一定的启示。

一、“商籍”的产生
在中国古代试子的籍贯是非常重要,从童生试到乡试、会试甚至到殿试,试子的籍贯都有可能影响到其录取。早在宋代已经规定士子户口不得自由迁徙。
明代科举也规定了考生童生试和乡试必须回原籍应试,亦不得擅自改其籍贯:“一,应试,……各具年甲、籍贯、三代本经县、州申府,府申布政司乡试。”“国家取士,从郡县至乡试,俱有冒籍之禁”。
要求试子从童生试开始,一不能遗弃原籍,二必须回原籍参加考试。在明代原则上不承认在原籍所在地以外地方应童生试、乡试,到了会试和殿试也不能。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