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礼义
典故说春秋24:“礼义廉耻”,最早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最早是管仲提出的治国策略,记载在他的著作《管子·牧民》之中。
上回说到,鲍叔牙率大兵行至汶阳后,命令部队原地驻扎,自己则独身一人前往曲阜面见鲁庄公。
鲁庄公听闻鲍叔牙到来,便将大夫施伯召来问道:“我军刚刚在乾时失利,鲍叔牙如今又领兵而来,寡人该如何应对。”
施伯回答说:“鲍叔牙此次前来,必定是由于齐侯对公子纠寄居鲁国心存芥蒂,想要借我们之手将其杀掉。”
鲁庄公接着问:“那我们是否该杀死公子纠呢”
施伯回答说:“公子纠平庸之辈,杀与不杀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倒不如顺了齐侯之意,只是那管仲是天下奇才,主公要么就重用他,他必定可以帮助鲁国壮大,要么就将他杀死,绝不能让管仲落于齐侯之手。”
鲁庄公听完说道:“既然如此,那寡人就先和管仲交谈一番,如果他无心侍奉寡人,就让他追随他的主子一起去死。

由于管仲和公子纠住在生窦,鲁庄公便打算派人去将管仲带来,没想到他人还没派出去,鲍叔牙却已经到了曲阜。
鲍叔牙一见到鲁庄公开口便说:“我家主公命外臣前来,是有两件事情要烦劳君侯相助。
公子纠和管仲二人谋反作乱,罪不可赦。然而公子纠毕竟与齐侯是兄弟,齐侯不便出手,所以还请君侯代替我主行此万难之事,管仲曾经试图杀死我主,我主对他恨之入骨,所以特意交代外臣要将管仲带回齐国,他要亲手杀死管仲。”
鲁庄公听闻鲍叔牙要带管仲回齐国,心中有些犹豫,便对鲍叔牙说:“齐侯的意思寡人已经明白,先生可暂回汶阳等候,几天后自有分晓。”
打发走了鲍叔牙后,鲁庄公又命人叫来施伯商议对策。

施伯向鲁庄公说道:“齐侯既然点名让我们将管仲送回去,我们最好还是听从他的,否则鲍叔牙驻扎在汶阳的军队不日将攻破鲁国城门。如今我们放了管仲回去,如果他被杀死,那就是齐国的不幸,而如果他能受到重用,那将是天下所有诸侯的不幸,又岂止主公一人。”
鲁庄公听完施伯的建议,便派人前往生窦,一则杀死公子纠,二则将管仲和召忽装入囚车带到曲阜来。
没过几天,派去执行命令的士兵就回来复命,鲁庄公出去看时,发现除了公子纠的尸体外,就只有管仲一人,却不见召忽,手下向他解释说:“召忽见到公子纠被杀,痛心疾首,又不愿意受囚车之辱,所以当场碰柱而死。”
鲁庄公听完,略带嘲笑的问管仲:“听说先生曾三次临阵脱逃,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今日一见果不其然。”管仲回答说:“自古以来的明君,有死臣就必有生臣,我主能有召忽这个死臣已经足够,我留下这条命,只为回到齐国为我主鸣冤。

鲁庄公便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成全你。”说完就让士兵押着管仲往汶阳进发。

走到路上,管仲心中暗想,自己能够活着被送去齐国,一定是由于鲍叔牙暗中相助,而鲁庄公虽然一时同意,用不了多久肯定就会反悔,到那时自己将必死无疑。
于是管仲为了能让士兵们走的快一点,便在囚车中创作了一首歌,名叫《黄鹄》,然后教给随同的士兵哼唱,士兵们一路唱着歌,竟然忘了疲惫,行军的速度也快了很多,没过几天就抵达了鲁国边境。

而鲁庄公在管仲走后果然后悔,立刻派公子偃带兵去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等管仲到了汶阳之后,鲍叔牙亲自出迎,刚一见面就让人取下了管仲身上的枷锁,然后对他说道:“先生受苦了,您能够安全的回来,真是我齐国之福。

管仲听了说道:“我死而复生,全仰仗先生相助,但不知您说的齐国之福是什么。
”鲍叔牙回答说:“等我们回到临淄之后,我一定向主公全力举荐你,定要让他拜你为相。

管仲说道:“我不为先主赴死,已是不忠,岂能再侍奉先主仇人。”
鲍叔牙说:“先生有匡扶社稷之才,理应为国效力,又岂能执着于这些小节。
”管仲于是说道:“既然如此,一切全凭先生做主。”
等一行人回到临淄之后,鲍叔牙先带着公子纠的首级去面见齐桓公,齐桓公欣喜的说:“多亏有爱卿,寡人才能高枕无忧,看来太宰之位,非爱卿莫属。

鲍叔牙赶忙拒绝道:“承蒙主公错爱,然而臣不过是平庸之辈,主公如果不嫌弃,能让臣衣食无忧就已经足够了,臣又怎能堪此大任。”
齐桓公说道:“爱卿切勿谦虚,当今齐国上下,除了爱卿还有谁能胜任。
”鲍叔牙说:“能胜任之人,臣已经将他带了回来,只等主公下令。”
齐桓公好奇的问:“是什么人。
”鲍叔牙回答说:“是主公的老熟人,管夷吾。”
齐桓公勃然大怒说:“管仲射我带钩的那一支箭现在我还保留着,我恨不能将管仲扔进油锅,又怎能拜他为相。

鲍叔牙说:“射钩之事、各为其主,主公身为当世英雄,怎能如此气量狭小,况且管仲天下奇才,如果能得到重用,他将帮助主公射得天下,又岂是区区一个带钩能比得了。”
齐桓公听完鲍叔牙的话,终于有所心动,于是说道:“既然如此,你去把管仲叫来,我与他谈论一番。”
鲍叔牙当场反驳说:“主公怎能对人才如此轻慢,若要见管仲,必须沐浴斋戒三日方可。

齐桓公便说:“好吧,就依爱卿之言。
”于是齐桓公连续三天吃素,到了第三天,齐桓公又多次沐浴并以香料涂身,这才亲自来到城外迎接管仲,管仲感激不已。
二人进入朝堂之后,分君臣坐定,齐桓公开口说道:“你本是必死之人,然而鲍叔牙却极力保荐,并主动提出要将太宰之位让于先生,想来先生定有过人之处,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寡人。”
管仲回答说:“主公不杀之恩,臣万死不能相报,只是不知主公想问何事。”
齐桓公说:“先君襄公贪图享乐,整日游山玩水,狩猎无度,生活上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又亲信小人,任用奸佞,导致朝政荒废,民心不稳,寡人现在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该怎么做。”
管仲回答说:“过去周昭王和周穆王想要治理国家,就派人把国中所有年岁高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选出一批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平民百姓,并让这些百姓根据民众的需求和日常习惯,制定民众的行为准则,对民众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到了年底,朝廷还会进行考核,做得好的百姓将得到奖励,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榜样供大家学习,而做的不好的将会受到惩罚。像这样通过明确的制度来提高国民素质。”
齐桓公接着问:“仅仅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对百姓加以约束就足够了吗。

“远远不够。”管仲说道:“用制度约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要解决根本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让百姓懂得自我约束,自愿建立一套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齐桓公又问。

“要做到这一点”,管仲回答说:“就要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一个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礼、义、廉、耻,这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四大根基,如果根基不稳,那国家必定会灭亡,礼,是让百姓的行为不会超出道德规范;义,是让百姓的思想不会逾越道德标准;廉,是让百姓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耻,是让百姓懂得羞耻,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只要这四点能够同时做到,那国家必定繁荣昌盛。”
这就是管仲将“礼义廉耻”作为治国根基的典故,这其中不仅凝聚了先人的伟大智慧,也展示出了国人高尚的品行,后来历朝历代所确立的主流价值观,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深化而来的。
接下来管仲又从农业、商业、军事等具体问题做了分析,他认为士、农、工、商这些不同的行业应该被分开,从而使他们能够互不干扰,安心工作,因此他建议将全国分成二十一个乡,将不同的行业分配在不同的乡里居住。
在内政方面,管仲则提出应该以家作为基础单位,五家为一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设有司;十里为一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设良人。
然后在这一架构基础上组建军队,每家出一人参军,那么一轨就有五人,由轨长统帅;一里就有五十人,为小戎,由有司统率;一连就有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统率;一乡就有两千人,为一旅,由良人统率;而五个乡又组成一个军,每军正好一万人,由卿大夫统率,全国设三军,国君担任最高统帅。
凡此种种,管仲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齐桓公也从始至终虚心听取,两人越聊越投机,连续多日不知疲倦。

齐桓公对管仲之才大加赞赏,于是再次斋戒三日,并专程前往太庙祭拜天地祖宗,然后才正式将管仲任命为相国。
同时齐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敬,要求国人以后不得再称呼管仲之名,而他自己则以“仲父”作为代替。
再说管仲担任太宰满三个月之后,齐桓公与管仲谈论齐国的百官,而在交谈过程中,他们二人同时对一个人赞不绝口。。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