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东坡志林》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山居秋暝》首联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领起全篇,将薄暮时分的山景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青山如洗,格外温润和潮湿,薄暮时分的雾霭在一点一滴弥散着,渐渐笼罩在寂静的山峦密林中。一场秋雨将山野洗得更加洁静清幽,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的那一份恬适、快意与悠闲。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与此颇为相似。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如果说诗人在首联只是泼墨写意,创造一种氛围,颔联、颈联则转入了工笔的描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青山,松林纤尘不染,格外苍翠,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像优美的奏鸣曲一般,更反衬出山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着。
“月”是入声,“照”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下句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诗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般豪迈奔放,却是疏疏朗朗地从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
“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
这不能不说诗人精当的炼字功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这一联的描绘是那么鲜明准确,形象、色彩、光影和空间位置,无不错落有致,想必作者在心中孕育诗句时经过了一番艰苦的锤炼;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又是那么自然流畅,一切都在不经意中道出。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王维在“泉石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中熔铸的意境与之相似,但细品之下,总不如《山居秋暝》颔联那么玲珑剔透,那么富有浑然天成之趣。先是闻到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
他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勤劳的品质。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也陡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在静寂的秋夜雨后,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的确,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由于母亲的影响,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王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
佛教有所谓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来体悟佛礼的做法。它要求人们屏弃杂念,唯存一念于所观照的物境。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安适、自如、明净的状态。“审象于静心”就是指这种通过凝神静观以体悟佛礼的方法。
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在此诗人对山林优游生活的赞美和对官场尘嚣生活的厌弃之情鲜明地呈现出来了。
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7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