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内容摘要:陶渊明几番出仕入仕之后,坚定了归隐的立场。这中间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最早应该具有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而出仕的,但是身处乱世,眼看不可能施展抱负之后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屡次出入仕途,最终因目睹军阀混战,性命难保,为求自由和保身,决意隐居。
关键词:陶渊明 出仕期间 人生追求 演变
陶渊明是古代真心隐逸且隐于人境的大隐。后代多仰慕其风,乐道其韵。其实,仔细阅读陶渊明集,品味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特别是他出仕后,人生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经历丰富在不断转变,最后坚定了自己躬耕田亩的志向。梳理这个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彻底隐居。
陶渊明早期家境不算富裕,但是作为东晋长沙郡公陶侃的后代,基本生活还算稳定而富足的。加上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所以早年出仕的原因主要还不是为了经济,而是想要有所作为,施展抱负。
年轻的陶渊明初仕担任的是江州祭酒,《宋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据史料记载,州祭酒是个很不错的官职,但是陶渊明却“不堪吏职”,觉得当官很无趣,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显然他不是因经济原因而弃职,当然出仕也不是为了赚钱。
陶渊明选择辞职,是因为他逐渐意识到,比起匮乏的物资,他注重的是政治理想,精神的追求,江州祭酒这个职位虽然油水不错,却没办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与其在这里为了一点薪水活的浑浑噩噩,不如选择离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来陶渊明的几次出仕与离职,情形就显得复杂一些了。从他的家庭情况看,子女增加了,生活负担自然加大了。原来比较舒适的生活难以保持,有时遇到灾害收成不丰,对于他这个无雄厚积蓄的家庭难免带来更大压力。所以陶渊明后来的出仕,或者生活追求就离不开经济因素。他多次言及心为形役,孩子众多,应该是实话。
特别是最后一次任职彭泽县令就明言为了经济。但是要得到这个俸禄却不得不付出代价,即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但是污秽的官场与奔波的行役使他疲惫不堪,又精神受到屈辱。这时,早年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和魏晋期间盛行的老庄思想对他充满着吸引力:“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好旧墟,不为好爵荣。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者当时由江陵往浔阳休假,假满还江陵,虽然那时他还在当官,但是他认为从政不再是自己的事情,希望按照道家的理想“养真”,将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他在《庾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中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儿,纵心复何疑。
”诗歌的前两句就表达了自己喜爱园林生活,对人世毫无眷恋,暗含自己辞仕归隐的观点。这些诗歌在表达作者辞仕归隐观点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追求闲适,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7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