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流浪者诗歌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 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
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
”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
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
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那是何等的气场。
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
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这是赫尔曼·黑塞 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
《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飞流之下静定禅立,其中的定力和坚韧,自不待言。他在流动的稻谷中坚守着静,坚守着念,以不变应万变,愣是成了整个舞台上最牵缠人心的一角,也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段,那几吨稻谷自然也会成为卖点,稻谷是收获的象征,是富裕的象征,物质的象征,但也是沙漠的象征。正应征了佛祖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的时候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在满地的稻谷上挣扎,稻谷从他们的指缝中抓起又漏下,痛苦的人们犹如在沙漠中行进。
这让我想到,物质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永远抓在手中,若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只是在沙漠痛苦地穿行,看不到尽头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在何处。
那些穷人因为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挣扎痛苦,而那些物质富足的富人们,他们沉浸在物质之中完全难以自拔,完全丢失了精神上的支撑,成为了精神上的乞丐,真正的乞丐。这不正是对我们现实中那些本末倒置、追名逐利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地,而身心疲惫的人们的一种警告吗。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却忽视精神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物质只会让我们沉迷难以自拔,精神才能让我们忘我,以摆脱物质的痛苦,得到解脱。
第四段---双人舞(爱的力量),这里男舞者背起了女舞者,向着光的方向前进,前进……好像整个舞蹈,只有在这里出现了两对双人舞,我理解为,爱的出现。
这个爱也许仅仅是两个人的,爱的对象只有那一个,但这至少是爱。拯救的力量就是在爱的依稀微茫之中。在此过程中,两对舞者之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男舞者,执着棍子盲目地追寻……
这让我想到爱的力量,爱给我们带来了陪伴的温暖,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有了责任,有了动力向着光明,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而那些找不到爱的人就只能孤独地盲目去追寻人生,找不到方向和希望。
所以我们需要爱,需要爱去让我们摆脱求道路上的困难。
我感觉这个耕种者其实就是僧人,也就说都是修行者,或者说是修行者的一体两面。
参禅有止和观两种方法,如果说僧人做的是观,那么这位耕种者做的就是止,一切的痛苦挣扎精神的焦虑都在土地地耕作中停止。流浪的终点是归顺土地,修行的终点也是归顺土地;精神的归属是肢体劳动,痛苦的终结是默默耕种。
耕种者是有福的,纯朴的劳动者是神的厚爱。那些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蠢笨之极的手工劳动:木工、缝纫、烹饪、园艺耕种……正是能把我们的精神的焦虑、飘忽的头脑深深植入大地的途径。
这让我觉得修行(即忘我,从苦难中解脱)是两面的,一面是精神的追求,一面是物质的劳作。
《流浪者之歌》通过舞者们的的肢体动作呈现的是求道之旅,由此岸向彼岸的旅程,集祭祀、膜拜、修为、朝圣等等宗教仪式于一体。苦难的生命,朝圣之路就是生命之旅。求道,缘自信仰、渴慕,是精神所需。
而代价,却必定是肉体的痛苦。舞者压低身姿、缓行慢舞,迟滞、痉挛、抽搐般的舞姿,沉重的呻吟或者吐纳声,皆为呈现求道之途的苦难。
最终在那飞流直下的谷瀑、倾盆谷雨,带着巨大声响的壮观中,求道者们得到了光明,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流浪者的终点是什么。是忘我,是解脱,是摆脱苦难,是走向光明,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向那群衣衫褴褛的男女那样在物质中挣扎,而是像那个僧人一样追求精神,向那个耕耘者一样通过物质的劳作释放痛苦,这样我们才能得道,才能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