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诗歌艺术论 汉字与诗歌艺术摘要:
汉字,作为历史的载体,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但同时它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与汉字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汉字的使用展现了诗歌形式的严谨与变化性,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诗歌体裁样式,而诗歌的创作则体现了汉字博大精深,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关键词:
汉字 诗歌 句式 平仄 对仗 词藻 句法 体裁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既是文化的产物,但同时它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与汉字具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一曲华丽的中华文化的乐章。
1、诗歌形式的严谨与变化性
(1)句式的整齐
中国的古典诗歌,除了词与曲的创作外,有一个明显的共通之处,那便是句子长短的整齐性。以《诗经》为例,《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诗为主,句子格式整齐,具有韵律美。
比如《诗经·关雎》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仅如此,在《楚辞》的句式编排中同样具有整齐划一的结构,基本上是以六言加上“兮”字的行文方式,而古体诗与近代诗则以五言或七言为主。
(2)平仄和对仗
平声、仄声是汉语声调的两大分类,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因而,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的关键,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判断该诗是否具备严格规范的平仄划分标准。近体诗平仄组合规律主要有三点:
1.同句交替
以五言律诗为例,如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则用“平”,平仄声在同一句中相互交替,反之亦然。而七律诗是五律诗的进一步扩展,扩展的办法就是在五律诗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形成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四种格式,但实质而言,七律的四种格式都是在仄起式与平起式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得以形成的。
2.上下句相对
以五言平仄为例,五言律诗共有四种类型,而四种类型又可分为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下两联相同位置平声与仄声相互对应,形成上下句相对的组联规则。
3.平仄相粘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对仗指的是同一联中,在上下句的相同位置处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别,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千古名句,“举头”与“低头”,“望”与“思”,“明月”与“故乡”各自相对,相互呼应。
(3)词藻与句法
汉字,一个相对独立的兼具形音义于一体的单位,同一汉字中意义多样,字与字的组合关系千变万化,甚至同一词语又兼备各自的涵义,从而致使这种粘合而成的诗歌中的词藻呈现出庞杂多变的模式。
例如,“风”字后面加上一字,则可以构成多种词语:风物、风姿、风帘等。
在句法运用方面,由于汉字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汉语的相较灵活性,致使诗歌在句法的运用上也出现别具一格的变化形式。
以逆挽倒装句为例,在一联诗内,把本应置于前面的诗句放在后面,而把应处在第二句位置上的诗句却安排在第一句。
运用这种逆挽倒装句法使诗意腾挪摩荡,峭拔健劲。
如李商隐《马嵬》中的诗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般而言,正常时序应为先原因后结果,但在本联中先言后果后言原因,在逻辑关系上形成逆挽倒装。
2、诗歌体裁的样式类型
(1)回文诗
回文诗,也称“回纹诗”、“回环诗”,按照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在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回文诗的诗歌形式变化无穷,生动活泼,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在诵读上,方式也颇具变化性,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形式,但只要掌握诗歌行文的规律性,都将成为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如《升熙图》这首经典回文诗为例,纵横各28行,每行28字,共计784字。图中描写了初夏秋冬四季景色,若遵循一定规律,可读出三至七言等不同类型的山水田园诗。此诗字字斟酌,千变万化,绚丽多彩,良苦用心,看成回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2)离合诗
离合诗为文字型态的一种短诗类型,由单一字、多字或字母,以逻辑的方式来组成诗文的某部分,用拆字的方法写成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后来也应用于字谜等谜语游戏。最早的离合诗是后汉孔融所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此后晋代潘岳、南朝谢灵运等名家,也都有离合诗问世。
以皮日休的《晚秋吟》为例:“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本诗为七言四句,将诗中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一个新字,即用此字作为诗的题目。日与免合“晚”,禾与火合为“秋”,口与今合为“吟”,因此,三字相连,诗题为《晚秋吟》。
不仅如此,除诗之外,词也有离合体,北宋词人黄庭坚的《两同心》有云:“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女边着子是“好”字,门里挑心是“闷”字。而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也同样运用了拆字法,“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将“愁”字分解为“心上秋”,从而加深对“愁”的解读。
(三)神智诗
神智诗,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利用汉字字形的大小、长短、肥瘦、连断、正反等形体特征构成诗句。这种谜像一般的诗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是汉字文学最具智慧与创意的表现。
以苏轼考倒西辽使者的晚眺诗为代表,上边写有十二个怪字,组合起来成为一首诗,题为《晚眺》。
乍看起来,这首诗离奇古怪,但思量而言,它却又是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据苏轼解释:“亭”字写得很长,“景”字写得极短,“画”写成了图中的怪样子,表示内中无人,因而读作“长亭短景无人画”。
第二句中“老”写得大,“拖”字横写,“笻”的竹头写的极瘦,念作“老大横拖瘦竹笻”。第三句首字反写,“云”字中间写断了,“暮”中“日”字倾斜,念作“回首断云斜日暮”。第四句,“江”中的“工”曲写,“蘸”字倒写,“峰”偏旁“山”侧写,这句便念作“曲江倒蘸侧山峰”。
本来七言诗中一句七字现在变成了三个字,而整首二十八个字的诗却只用十二个字就将全诗的诗情画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神智诗在诗歌创作上有别于其他诗题的不同之处,由此也可展现了汉字使用的变幻与诗歌创作的独特产生了共鸣的关系。
汉字,作为历史的载体,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汉字所展现的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意蕴中更沉淀着独特的审美与浓浓的诗意,与诗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汉字的使用展现了诗歌形式的严谨与变化性,而诗歌的创作则体现了汉字的神奇与博大精深,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9:4
[2] 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10
[3] 王红.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