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节日相关】

湘江的诗歌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活动于2008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此次活动意在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交响乐发展的成果,共将推出30余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音乐会每场演出都有自己的主题、自成风格,如山西的主题为“黄河的记忆”、湖北奏响的是《长江交响曲》……5月7日,湖南交响乐团携四部湘韵十足的交响乐作品亮相国家大剧院,举办了“长岛人歌”大型交响音乐会,为观众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湖湘文化。作为此次演出的重头戏,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是由湖南本土作曲家刘振球先生专为此次音乐会而创作的交响诗《长岛人歌》,整首作品先后展现了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豪放质朴”、“暴烈刚毅”、“柔和温馨”与“开阔绚丽”等四种不同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出的千古英雄豪杰以及辛勤耕耘的朴实湘民的深深敬意。

作曲家自幼生长在湘江边,对湘江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而毛主席所作的与湘江有关的诗词《七律?答友人》①与《沁园春?长沙》等则更引发了其对母亲河的历史性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进而把湘江作为湖湘文化的载体加以歌颂。因此,整首作品表面看来虽然是以“湘江”为题材,但实际上却是对湖湘文化的尊崇、对三湘大地的讴歌。
本作品属于交响诗体裁,将湘江的四种不同性格以单乐章的形式分别加以展现。与内容的展开相对应,整首作品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相对独立的结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体现出“单章套曲化”的特征,这也是许多大型单乐章作品中所经常使用的结构思维。当然,作为一首单乐章作品,各部分之间都不能有明显的断分,因此本作品中的各种“连接”段落极其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各部分情绪转换的纽带,而且对整首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引子部分虽然节奏节拍都较规整,但速度频繁发生变化,因此整体上也有些“散板”的感觉。在引子部分结束前的“极慢板”段落中,作曲家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打击乐”――取自湘江支流浏阳河中的鹅卵石,先是自由、神秘地敲击,尔后慢起渐快、弱起渐强。石头相互敲击发出质朴而美妙的音响,不仅带来一丝来自浏阳河的芬芳气息,还原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而且自然地将听众带到了江边,静静地聆听作曲家诉说湘江的故事。

第一部分“历史的湘江”是对湘江远古历史的追思,主题素材取自于一首古老的琴歌《古琴吟》(又名《相思曲》)②:该琴歌原来的题解中是将无人弹弄的古琴比作被人遗弃的女子,以此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但经作曲家“取其曲而不取其意”的处理并加以乐队化的改造之后,此处的音乐形象已无半点“怨恨寂寞”,而是一种纯真、高雅、舒展的“思源”情怀,令人遥想起舜帝南巡等那些与湘水有关的远古传说。
第一部分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中琴歌旋律先后陈述两次,中部则是由琴歌旋律引申出来的展开性段落,再现部中琴歌旋律只出现了一次,两个乐句分别由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先后演奏。与之相对应,独奏小提琴演奏第一乐句时“这边山冲里一中年妇女唱着灶屋里的哼歌子”,独奏大提琴演奏第二乐句时“那边山上传来两个男人对唱的山歌”。
此处的原生态山歌由两位来自韶山冲的农民歌手现场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潇湘风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除此之外,这部分中出现山歌还与特定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说首部表现的湘江还带有一些虚幻的神话色彩,那么再现部中人声演唱的山歌则昭示着湘江真正流到了人间、流到了世人面前。在交响乐中加入原生态元素的例子不少见,但如何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交响乐而不显得生硬做作则并不简单,显然,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的处理是成功的。

第二部分“战斗的湘江”表现的是母亲河坚韧不屈的独特性格以及湖南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到前些年的抗洪、今年的抗冰雪,湘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该部分也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和再现部是同一个战斗的主题,中部则是一个抒情的段落。首部中战斗主题完整呈现三次之后又依据情绪内容发展的需要延伸出一个展开性片断,并于第225―226小节处达到高潮,各声部都停在长音上,打击乐和弦乐声部的震音撕心裂肺,最后只剩下定音鼓在低音弦乐声部的呜咽声中以越来越微弱的声音孤独地敲击。悲剧性场景之后,用引子部分材料所构成的连接引出了中部婉转优美的旋律,其开始处最重要的主题是用《浏阳河》的音调改编而成的:

在小号嘹亮的号角声之后开始了战斗主题的再现,由小号和木管声部一起齐奏主题旋律,弦乐声部演奏无穷动式的背景音型,其余的铜管声部则和打击乐一起构成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型贯穿始终。
第三部分“思念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温柔多情的性格,以一些极富感染力的民歌旋律来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母亲对孩子的思念等人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一慢板部分开始之前,引子主题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作为一种结构贯穿因素的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从前一部分战斗主题到慢板部分的过渡作用。
为了使慢板部分不拖延整首作品的音乐发展进程,第三部分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两个部分的材料都由不同的湖南民歌旋律构成。
第一个主题材料来自于湘中一带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送郎》:

该主题的第一次呈示由独奏双簧管和大管以二重奏的方式完成,柔美的双簧管音色代表多情的女人,而低沉的大管音色则与男人的形象相联系。真正的民歌主题由代表女人的双簧管声部演奏,旋律缠绵悱恻、娓娓动人。而大管声部虽然是作曲家根据该民歌主题的风味与意境衍生出来的附生性旋律,但二者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既可理解为“送郎”时的依依不舍,也适合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第二个主题材料来自于在长沙周边市井中流传的童谣《牵羊买羊》:

这首游戏性的童谣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风格,特殊的六声调式与折转跳跃的音调很容易使人将其与花鼓戏的音乐联系起来,伴奏声部中生动有趣的节奏与色彩斑斓的和声不仅强化了这样的风格,而且还形象地勾画出天真活泼的孩童们嬉戏玩耍的场面。
作为“思念的湘江”之组成部分,这一主题形象虽然并无太多的哀怨伤感,但也能很自然地从另一侧面将其与“思念”的主旨联系起来,因为大多数母亲在思念儿子时都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与情景。
第四部分“奔腾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奔流不息、开阔绚丽的性格以及当今湖湘人民激昂奋进的精神风貌。
该部分的主题材料与第二部分的中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旋律的组织结构和主题的性格面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该部分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首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也是以《浏阳河》改编而成,但与第二部分中迂回向下的旋律发展趋势不同的是,此处的音调经过开始处短暂的下降后便不断上扬,并在较高的音区中结束。与之相应,该主题以乐队全奏的形式陈述,饱满的旋律和丰富的织体使这一主题显得更加振奋昂扬,形象地表现了湘江奔腾汹涌的气势和湖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主题由第二部分中部中一个短小的连接材料发展而成(第246―249小节),旋律清新流畅,激情四溢,从中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当今三湘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部的主体部分表现的是赛龙舟的场景。“赛龙舟”是湘楚之地最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主要在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时举行,因此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活动,而且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作品中除了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与吆喝声描述龙舟赛上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的情景外,中间还插入了一段气息悠长、庄严崇高的旋律,以之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崇敬:

再现部完整再现了首部,之后进入整首作品的尾声,在木管与弦乐声部急速反复的四音级进下行的音型中,铜管声部全奏以《浏阳河》音调改编的旋律片断,然后速度放慢,以一个辉煌的结尾句结束全曲。
湖南自古以来音乐人才辈出,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等前辈在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近年来也有李谷一、谭盾、宋祖英等一批湖南人引以为豪的音乐家活跃在国内外乐坛。
但此前还没有一部真正反映三湘风情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交响乐作品。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刘振球创作的这部交响诗《长岛人歌》就意义非凡了。
作为一位有着极高艺术才华和专业修养的作曲家,刘振球在歌剧和音乐剧上的成就早已为业内所公认,但真正意义上的纯音乐大型器乐作品创作对作曲家来说也是第一次。作品写作的过程相当顺利,从开始动手到最后完成只用了一个半月。
这一方面当然可以归功于作曲家深厚的功力,但若不是作曲家对于三湘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湘风湘情有着切身的感受,这部作品也断不会如此成功。

作品演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音乐会结束的当晚,指挥家黄飞立、《人民音乐》杂志资深编辑于庆新以及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郭珊等人当场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在湖南工作多年的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更是赞不绝口,认为“作品有诸多闪光之处,而其中湘风段落的写作尤其出色,音乐语言处理得十分独特,不仅旋律线条风格浓郁,在纵向音响的处理方面,作曲家所提炼的富于特色的和声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作曲家乐队写作技巧娴熟,音色处理独到,将击石引入乐队,显示出一种古朴、坚韧之感,两位农民歌手在作品中的演唱态势,表现了作曲家对于艺术溯源寻根的探求精神,令人感佩”。更为难得的是,一对普通的听众夫妇带着孩子看完演出后非常兴奋地对记者说:“非常不错,这样的音乐会很适合我们的口味,孩子都听懂了,他说有水,有龙舟赛,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力真的很神奇啊。”在当前高雅音乐遇到巨大困难与挑战的情况下,这一席话对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来说应该深有启发,而《长岛人歌》的成功则证明,只要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作曲家的真情实感、表现了民族和地方风情、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精神风貌,听众是一定会接受的。


①本文标题“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即为该诗中的名句,“长岛”即湘江中心的狭长岛屿“橘子洲”。
②见《古琴曲集》第一集P19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吴春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于庆新)。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