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节日相关】

诗歌中的明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明月逐人来①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②。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待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注)①本词描写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状况。②“凤楼”即宣德楼,“两观”宣德楼东西两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从天空与季节入手,“星河明淡”刻画上元夜月圆星稀,“春来深浅”描写春虽至、寒犹厉,气温是有反复,故有春意忽深忽浅之说。
B.次句描写红莲开满全城,人们在京城游玩观赏,极力描写热闹欢乐的场景,衬托形成的富庶与繁华。
C.“光动”点明上元夜楼上的万千彩灯熠熠发光、璀璨辉煌,“珠帘不卷”句指的皇帝垂下帘子观赏花灯,而有了“东风静”三字使自然与人事巧妙相融。

D.“云外闻弦管"体现出皇帝驾临赏灯听到的民间艺人们奏响的美妙音乐,虚无缥缈、引人入胜。
E.最后一句说臣僚们官帽上簪着宫花,宫花在彩灯的映照之下,花影也随之转动,富有动态的美感。
2.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请指出这首词与李持正的词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

【答案】
1.BD
2.内容上,两首词都通过对明月、花灯、赏灯游人的欢乐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京城上元节灯会的热闹场景。写法上,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而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目不暇接的美景。


【解析】
1.B项,“次句描写红莲开满全城”错误,从注释来看,“本词描写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状况”,这交代了季节,红莲花不可能开放,“红莲正、满城开遍”,“红莲”即借指扎成莲花状的灯,这是说花灯满城。D项,“皇帝驾临”不对,从词中来看,应是皇帝回宫,楼上乐声高奏,如同从云外传来,故“民间艺人”一说也不对。
2.《青玉案•元夕》也是写元宵节,即上元节,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词中写到明月、花灯以及赏灯的游人,在写景的时候,借助多种感官来体现上元节灯会的热闹,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视觉,“香满路”是嗅觉,“凤箫声动”是听觉。再看李持正的词,“星河明淡”二句,上句写夜空,下句写季节。
上元之夜,明月正圆,故“星河”(银河)显得明淡。
“红莲”这一句转入写灯。“红莲满城开遍”,这一句“开”字又从莲花自身生出,花与灯两种意思相关,这种手法写给人以快乐的美感。“禁街行乐”二句,写京城观灯者之众,场面之热闹。这几句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暗尘香拂面”,元宵夜,老百姓几乎全部走到街头,去行乐看热闹,以致弄得到处灰尘滚滚;而仕女们的兰麝细香,却不时扑入鼻中,使人欲醉。
这是从嗅觉角度来写。“皓月随人近远”句,此时作者把视线移向天上,只见一轮皓月,似多情的伴侣,“随人近远”。
它与上句“暗尘香拂面”结合起来,写出兼有人间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下阕中,“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这时候,楼上乐队高声吹奏管弦。鼎沸乐声,仿佛从云外传来。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