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节日相关】

理念的意思
进入21世纪后,“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学界的持久关注和热烈讨论。“语文素养”的定义是什么,构成要素有哪些,结构模型是怎样的,“语文素养”与相关概念有何异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得到了众多的关注与讨论。

毫无疑问,“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将其归纳为两条:“‘语文素养’理念完美统领语文新课程三维度目标理念,突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语文素养’理念自然融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
这种归纳和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似乎阐述得还不够。
在我们看来,“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巨大浪潮中涌现的,是在教育的总体价值追求的显著转变中凸显的,它的提出,其时代意义在于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教育对象认识的深化。
一、“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认识的深化
“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一百余年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教育目标认识的深化。具体地说,就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学科目标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能只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不能仅仅分而析之,还应该综而合之;不能仅着眼于功利性,还要着眼于发展性。


(1) 由静态到动态。
在“语文素养”一词出现之前,人们常用“语文程度” “语文水平” “语文素质” “语文修养”等概念来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程度”是文化、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水平”是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能力”是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而“素质”在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修养”指的则是理论、思想、艺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无论是“语文程度” “语文水平” “语文能力”,还是“语文素质” “语文修养”,多是对语文水准的一种静态的、横截面式的描述。
“素养”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素”是平素、平时,“养”是涵养、养成,前者体现了时间,后者体现了途径,合在一起体现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在西方,‘素养’这一术语是伴随公立学校制度的整顿而问世的,意味着学校教育所处置的公共的知识和技能。
” “但是人们在学校中习得单纯的读写技能和知识之前,就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展开语言文字的知性活动了,素养原本是深深地扎根于社会语脉与共同体之中的文化。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之,提高之。随着学生个体经历的丰富,心灵的成长,情感的积淀,这种学前就有的语文素养会逐渐变得深厚、充盈。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以及方法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的磨炼。所以,“语文素养”的提出,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动态性、持续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