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体育类】

莞尔而笑
海淀区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试题
2016.5
一、 本大题共9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话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生态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如果能科学的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反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失序等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新区不断扩建,城市不断扩大,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热火朝天,但由于某些建设项目脱离实际,最后要么沦为野草丛生的烂尾工程,要么变为毫无人气的闲置建筑。这说明城市发展脱离实际,人为大搞“建城运动”,只能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按规律办事的保障制度,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水平不够、认识不清的问题,加之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被一时的政绩或利益冲昏头脑,让“发展”为他们的任性埋单,使“大手笔”变成“大败笔”。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中心。
因此,城市建设要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也要考虑人口、资源、生态、文化等因素。城市发展规律是一个彼此关联又彼此结合的复杂系统。
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情况下,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期的显著特点。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
”中华文明延绵千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早在南朝时期,“京师冀冀,四方是凑”,就引发了“不尔何以为京师”的感慨。一个农耕古国曾经拥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现在同样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紧凑”的构造,构建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
(取材于李拯的文章)
1.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话给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2.下列对城市发展中“大败笔”的形成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科学完善的保障制度 B.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C.某些决策者追求政绩,利令智昏 D.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
材料二: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城市病”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家园,这一课题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怎样避免规划失误、规划折腾,更显紧迫。这方面,教训不少、代价很大。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爆拆,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类似的“短命建筑”,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甚至高达4600亿元。而道路的“开膛破肚”,在许多城市也频频上演,浪费资金不说,更制造了交通拥堵,百姓叫苦不迭。
这背后,既有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有规划设计与执行的不到位。
一方面, “规划跟着项目走”,我国城市规划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缺少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缺少地方特色。另一方面, “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 的“规划换届”现象时有发生,长官意志代替严肃规划,导致蓝图落地变形走样。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城市密度高、正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些“风险”难以避免。大城市功能该怎样定位。
空间布局如何才合理。文化特色该怎样体现。
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如何和谐相处。城市的包容性与有限的承载量怎样匹配……如此种种,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城市规划如一部交响乐,倘若指挥不当、“独奏”互相掣肘,就会引发混乱。一旦缺乏空间、规模、产业的统筹,失去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整合,城市就会失去秩序。
不同城市之间的规划,如果跳不出一亩三分地,区域就难以优势互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因此,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
好的规划必然是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最终达成人在尘嚣、心守宁静的美好愿景。
规划要做到科学,从来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多考虑百姓需求,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多少城里人拿这些诗词来点缀自己的梦里桃源,以期“我的城市”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看得到四季、留得住历史。也许有一天,用“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回应百姓企盼,才能弹奏出城市发展的美妙序曲。
(取材于姜赟的文章)
3.请根据材料二回答,如何铲除“城市病”之“根”。
(2分)
4.根据第五段内容,概括说明城市规划应怎样“承上启下,兼顾左右”。(4分)
5.下列对材料二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叫苦不迭:“迭”应写为“叠”。
B.掣肘:“掣”读音是“chè”。
C.统筹:“筹”意为“计划、谋划”。
D.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材料三: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
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城市建设者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于众;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
跟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
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 甲 ”,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 乙”,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丙 ”,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场雪,让人们不惧严寒赶往故宫寻找“老北京”。“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风雪中的故宫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
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内敛、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
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
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取材于何鼎鼎的文章)
6.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三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B.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C.不知不觉 无知无畏 后知后觉      D.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7.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风雪中的故宫”“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等能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4分)
8.参照材料二的标题“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给材料一和材料三拟写标题(4分)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为“大栅栏更新计划”提出三条具体建议。(4分)

【链接材料】
大栅栏位于北京的中心地段,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格局,保存着大量古老建筑,汇聚着60多家老字号商铺。它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存在着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等问题,如何合理布局是规划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本大题共六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而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
(3分)
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5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