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舞蹈】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于静处生起欢喜”,这是第八品《静虑》中“断除违品”之“弃妄念”部分的最后一个科判。
在前面的课程里主要宣说了要远离对财富、亲友等外境的执着以及对异性等妄念贪著的执着。在修习佛法时,断除一切妄念很重要,但作为初学者,很难一下子就将所有的贪嗔痴等分别念全部断除,所以,首先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心系一缘,于静处生起欢喜。
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在对喧闹的城市、诱人的妙欲心生厌离之心后便会欣乐于前往寂静处。(详见颂词1)

(二)寂静处是安乐之处,具有能够圆满修行的特点,值得向往和安住:


1、寂静处环境优美,远离争论和烦恼,并且加持殊胜,利于修行;(详见颂词2和颂词3)


2、寂静处远离守护财产的痛苦,自由自在,其乐无比。(详见颂词4和颂词5)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开始学习“静虑”品的最后一个科判“谨持对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于静处生起欢喜”的内容,即到寂静地修行菩提心,外境很圆满,内心也充满安乐自在。“谨持对治”将主要讲一些菩提心的修法。
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总说熄灭分别念、观修菩提心的方法和必要性。
(详见颂词1)

(二)宣说修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和功德,强调修自他平等是修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的基础;


1、宣说修自他平等心的重要性;(详见颂词2)


2、广说自他平等的具体修法:


(1)他众和自己一样,都想离苦得乐,所以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众。
(详见颂词3)


(2)以世间常识为例,说明我们如何观想能做到将众多有情等同自身那样去爱护。(详见颂词4和颂词5)
下节课将继续宣讲应当对自他平等的道理生起定解。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9课

【颂词1】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科判分析
本颂连接前一个科判“于妙欲生起厌烦”和本科判所宣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消文释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对欲妙生起厌烦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情。(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阿兰若:梵语,意为寂静处。
本颂重难点


1、现在的世界形形色色,诱人堕落的花样相当多,凡夫人的分别念本来就不可靠,见到好的色法、听到动听的声音,马上就会生贪心,给修行带来种种危害。因此,初学者先要选择寂静的地方,原因就在这里。


2、于寂静处修行,关键是“心”要修持菩提心的真义,可以选择多种方式:
1)若条件具足,可以远离故乡、亲友等各种散乱因素,于“阿兰若”修行;
2)若没有因缘在山里修行,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命运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等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
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就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
3)每个城市附近都有一些幽静的环境,如植物园、寺院、高山、河边,有空的时候,应该到那里去放下一切,看看天的高广、海的辽阔,心自然会宽广起来,烦恼痛苦也会逐渐消失,对佛教的真理容易生起信心。

4)对寂静处心生向往之心,发愿一定要前往寂静处修行。
教证、公案:


1、《月灯经》中说:“有人以希求心向静处仅迈七步,也比在恒河沙数劫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大。



2、博朵瓦格西说:“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修法之人,离解脱不远了。”


3、《三摩地王经》中说:“住于寂静兰若者,心常厌离有为法,若人林居修解脱,此等功德自然生。



4、以前有一位格西不幸罹患了麻风病,想尽一切办法也无力回天。他认为自己一定会死,于是放下一切,远离人群、归隐山林,到节莫圣地专心专意地念观音心咒。
后来他有一次做梦时,梦见一个白衣人加持自己,当他一觉醒来,麻风病就不治而愈了。


5、以前汉地有个人得了麻风病,他去寂静的山里坐以待毙,看着身体一块一块糜烂,内心特别痛苦。
有一天,森林里来只老虎,他特别害怕,忽然想起《金刚经》的四句偈,便闭起眼晴一直念。老虎走到他跟前,用舌头舔他的伤口,他更加害怕,颤抖不已。过了一会儿,老虎走了,他睁眼一看,伤口完全痊愈了。
思维讨论
如果自身患了重病或者遭受极大违缘之时,应该持何种心态面对。

提示:祈祷三宝、坦然面对、积极治疗;病若实在治不好,最好能在寂静地方圆寂。

【颂词2】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科判分析
颂词2和颂词3宣说寂静地具有圆满修持善法的特点,属于科判“于静处生起欢喜”之“广说”。
消文释义
既没有外界的争论,也没有内心的烦恼,又无有盗匪等威胁的寂静林间,有缘的菩萨就像国王在檀香涂敷的王宫中散步,或者伴着皎洁的月光、檀香散发出的清凉,在宽阔平坦、舒心悦意的石洞宫殿里,享受别人掸动有宝柄之扇子的悠闲一般。(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寂静环境对心有莫大的助缘。
从释迦牟尼佛开始,藏地历代的大成就者几乎都是依止静处而获得成就。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的很多大德,也是依靠静处而证悟了心性。
因此,自然环境对修行人来讲有很大的意义。


2、体会寂静处修行的感觉:人住在山洞、茅棚里,到了晚上,碧蓝的虚空中,皎洁的明月洒下银色光华,给世间增添了一种美,修行人的心里也极为清凉。
修行人坐在石板上或者岩洞里,月光柔柔地倾泻下来,那种宁静的感觉,天上的尊胜宫或人间的皇宫也难比。

教证、公案


1、《佛子行》云:“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2、战国时期的庄子,也对寂静山林情有独钟,过着逍遥的生活。庄子学识渊博,但一辈子都是过清贫的生活,衣服上打着补丁,鞋子上也有几个破洞,有时还要靠借债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为物欲所累,一生中安贫乐道。

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提示:大江、高山、清风、明月等美景,并非属于某人专有,谁有修行的机会,谁就是它的主人。


【颂词3】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消文释义
林中悄无声息,柔和的林风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心中思维利益他众之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洪福和清福:
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其福报很大,特别羡慕。
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
我们要好好反观自心,看自己到底希求何种福德。



2、在寂静处修行时,修菩提心非常重要。应该像无著菩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那样,精进修持利他的菩提心。
教证
《月灯经》云:“山中空闲殊胜处,一切威仪皆为善。”
思维讨论
住在山里的人,是因为无有前途、走投无路,才不得不住到山沟里去吗。

提示:并不是这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的地方修持。

【颂词4】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科判分析
颂词4和颂词5属于科判“安乐之特点”,宣说依止寂静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修持,快乐无比,所以应该“于静处生起欢喜”。
消文释义
在空无一人的房室、树下、岩洞中可以随心所欲而安住,远离执著守护欲妙的痛苦,无忧无虑、悠然自得而修行。(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住在可以随意安住于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等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远离守护财产的痛苦,没有“你的房子”“我的房子”的执著,这样才能远离一切顾虑,悠然自在地修行。

教证、公案


1、龙树菩萨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2、莲池大师说:“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


3、以前在云栖山,莲池大师住了很多年,调化了山中的很多猛虎。
当时有一条老虎,时刻依随在他身边,莲池大师到山下化缘时,老虎也紧随在后,城中的人一看,吓得纷纷逃窜。大师告诉老虎:“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你一直跟着,影响我们的化缘,我们回去吃啥呢。
”老虎也非常听话,规规矩矩地回山等着。
思维讨论
为什么过于富裕对修行会有影响。

提示:如果你财产不多,至少会有时间去修行,否则,成天忙于打理财富,根本不会希求解脱。我就接触过许多富裕的居士,他们善根倒不错,很想弘扬佛法或认真修行,但由于钱太多了,琐事也多,以致白天一直盘算,晚上睡都睡不着。甚至闭关修“人身难得”时,虽然眼睛闭着,心里却在琢磨:“我这笔钱怎么处理。今年公司会赚多少。
下个月轿车怎么保养。……”想的全是财产方面的事情。
相比之下,那些住在山洞或山林里的修行人,相续中除了佛法和解脱,几乎没有世间俗事,真的非常随喜。(源自《前行广释》)

【颂词5】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消文释义
随自己的心愿自由自在行持,对一切资具无有贪执,与任何众生都无有牵连,享受知足少欲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恐怕连帝释天王也难以得到。(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颂重难点


1、真正做到知足少欲的这类人比较容易感觉到幸福。


2、要认真观想、体会这里所讲寂静处安乐的特点,如此才能知道寂静处的确具有安乐。否则,我们一方面耽著现在的世俗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去体会寂静处的安乐,就很难从内心中真正认同。或者即便认同,暂时性地换一换环境,追求另外一种新奇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舍弃一切去森林中修行,很多人就难以做到。
教证、公案


1、《佛遗教经》云:“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有忧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2、《亲友书》中言:“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3、法王如意宝常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应该过知足少欲的生活,这样心里会很快乐,有没有财产都可以。人生是无常的,什么事情都要经历,如果你最大的快乐可以享受,最大的痛苦能够面对,这就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4、《致弟子书》中云:“皎洁圆满月轮作庄严,山腰飘带雨云层层现,山顶森林之中无贪著,如风飘动终生大缘分,森林野兽成群而栖息,美丽悦意之地遍快乐,如此欢喜林园天界中,自然石板妙处岂具有。”


5、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公案。
思维讨论
作为修行人,应该如何过得开心。
在城市里的话,尽量帮助可怜众生;住在山里面的话,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好好修行;住在人不多不少的地方,要与大家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无论到什么样的环境中,自己都应该过得很开心,其乐融融。
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30课

【颂词1】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

科判分析
本颂词属于连接文,承接上一课科判“断除违品”,引出观修菩提心。
消文释义
以上述等方式思维静处功德后,接下来就要息灭一切欲望等分别妄念,观修菩提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5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