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英语培训】

澎湃怎么读
2014 年 7 月 22 日,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项目澎湃新闻全面上线。 作为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开路者引起巨大反响。澎湃的中文名音译自英文单词 paper,与其网站域名一脉相承。澎湃新闻目前的产品包括网站、手机客户端(IOS、Android 两大平台),同时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它拥有中南海、中国政库、一号专案、打虎记等 40 余个栏目,领域囊括了时政、财经、社会、观点等多个领域,每天可产生十几万字的新闻。
探索价值


1、渠道和内容的结合


1、 全方位的新媒体发展矩阵
澎湃新闻的新媒体矩阵主要包括门户网站、 APP 客户端、 微博和微信订阅号。
其中网站和 APP 的内容、形式一致,微信公共订阅号包括“澎湃新闻”推送当天最热的文章,主要是给澎湃用户提供一个沟通和互动的平台、“一号专案”(司法报道为主)、“ 10% 公司”(上市公司报道)、“自贸区邮报”(上海自贸区报道为主)等文章。
澎湃新闻在运用新媒体各个不同平台时有着不同的关注,门户网站的建立形式类似网易新闻、搜狐等网站,是互联网上较为普及的阅读形式。
APP 客户端主要针对手机、 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 是目前媒体抢滩的重要阵地。
APP 的内容建设分为两大类:“新闻”和“思想”。
其中新闻类栏目共有 39 个,主要围绕时政类资讯, 包含金融资讯和科技信息等其他内容。 “思想”类栏目共有 11 个,主要以评论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为主。
澎湃新闻的新媒体发
展矩阵中, APP 客户端成为了发展的核心,主要的推送内容、形式创新都围绕着客户端建立。
2. 专业高质的原创内容
澎湃新闻在上线之初就以 “原创”、“深度”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 《东方早报》是澎湃新闻的母体,其大量资深采编人员成为澎湃新闻专业化、优质化新闻的保证。
澎湃新闻的内容有明确的定位, 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锁定在时政类新闻和文化类的文章。 这与其母体《东方早报》的传统新闻媒体性质有密切关系, 也和目前新媒体平台中资讯内容的发展模式契合。
其一,面对网络讯息日益娱乐化、同质化的现象,澎湃新闻独家、高质的时政和思想资讯、评论,满足了用户对新闻新鲜性、时效性的要求,从质的层面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其二,新媒体平台发展至今, 媒体决定受众阅读兴趣的时代已
悄然改变。 新媒体不断拓展,新闻门户网站、客户端、微博乃至微信订阅号等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 新闻的提供者更加注重从受众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
  目前的新闻客户端除了在内容上以多板块、多频道的方式保证内容的丰富,更通过点击量等方式决定新闻的排序。
针对这样的新闻呈现局面, 澎湃新闻将时政新闻细化为众多板块,“中国政库”以发布时政解读为重点;“中南海”以领导人报道为主;“人事风向” 则专门对政府部门人事信息进行报道……板块丰富的同时, 澎湃新闻提出无限下拉式更新的理念,在每次向下滑动页面时,系统会自动进行更新,出现新的资讯和内容,从量的维度上满足受众对内容的需求。


2、问答式新闻形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问答式新闻采取对话的形式, 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呈现全面、多样的观点。在澎湃新闻中,受众在阅读新闻作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为他人的提问做出解答。
这一功能设计使得澎湃新闻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形态,也就是传统媒体在互动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的不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根据其传播的方式, 这种问答式的新闻在网络的传播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符合 UGC 的互联网传播逻辑。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即用户产生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第二,无门槛的问答,保证了内容的多样性。澎湃新闻的问答式新闻没有设立门槛, 任何登陆用户都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起提问、回复他人的问题。这种无门槛的评论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新闻把关人的存在。网络信息中把关人角色弱化造成网民原创内容的可信度不高。 澎湃新闻问答中重点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 通过编辑核实结果并实时更新, 将优质评论和互动转化为内容在首页呈现。 这样不仅增强了社交属性和黏性,还保证了问答内容的质量。


3、追问和评论的互动设置
在澎湃新闻的网页和移动客户端上, 设置了提问、跟踪、收藏和分享四个按钮,用户可以对看过的每一条新闻进行这四项操作。 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提问和分享的途径将自己的见解和看到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
追问的设置给用户提供了意见表达的平台, 在评论中可以看到他人的追评,扩大了人际交往。
微信是澎湃新闻扩展人际关系、 提供用户黏性的重要平台。 澎湃新闻在其微信订阅号中表示订阅号的内容是澎湃新闻内容的精选, 微信平台主要用于澎湃用户的线上交流和 “澎友圈” 的发展。“澎友圈”是澎湃用户在微信中通过评论、关注微博、 微信相互认识后建立的基于对澎湃新闻内容探讨的社交圈, 圈中用户会就澎湃新闻提出的一些观点、新闻进行探讨,组织线上活动,扩展人际交往。

对澎湃新闻发展的思考
尽管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探索,澎湃新闻被冠以“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从内容到传播形式上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但其目前在安卓市场仅有 2.07 万热度,相比凤凰新闻 8.97 万热度和网易新闻 2.73 的热度还有一定差距。



1、“重媒介”与“轻阅读”的矛盾
澎湃新闻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转型, 其内容仍延续了严肃、深度和篇幅较长的特点,这种长篇的“重媒介”虽然达到了内容的深度,但我们也看到了这与目前受众移动阅读求新、 求快的阅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重媒介”能否在形式上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或者重塑受众的阅读习惯仍值得思考。


2、“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王”的协同发展
澎湃新闻上线之初就以原创和高品质的内容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一大重要策略。 针对目前网络中新闻同质化高、 新闻主题不鲜明以及内容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澎湃新闻提出“时政”和“思想”两大口号,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做法,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不少的新闻转载中都出现了“澎湃新闻”的字眼。优质、特色内容成为了吸引用户订阅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因。
但同时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为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的发展不再是传统媒体仅以内容就能取胜,功能设计、视觉设计和读者互动等技术层面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
澎湃新闻的创新主要是将优质的传统新闻内容移植到新媒体平台, 但在用户体验、视觉设计上仍没有突破性的创新,这也是很多人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质疑的一个原因。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研发、重视用户的体验成为了媒介在发展中急需创新和解决的方面。
因此传统纸质媒体在拥有较强的内容生产的同时,应注重受众,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渠道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王”的协同发展。



3、时政与思想类产品影响力有限
澎湃新闻的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澎湃新闻时政新闻的报道作品也并未见有什么特别之处,技术上目前未见到较大突破性的创新,内容深度广度也并未超越市场主流的传统媒体,比如《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从政治环境来看,时政报道所受的各种约束仍然存在,上海的舆论环境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仍然是一个疑问。

从受众喜好来看,时政新闻的受众面是很有限的,它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比较关心政治经济的人群中。与时政新闻相比,像文章出轨、黄海波嫖娼等这样的八卦新闻显然更加吸引受众。

而思想类的作品,对受众的要求可能更高。一般适合文化程度更高的受众。
同时,思想类阅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受众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这种思想类的慢阅读的市场空间也不容乐观。



4、成本过高,盈利模式让人担忧
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中,报纸经营面临“第三次销售”。前两次销售分别是“卖报纸”和“卖广告”,“卖报纸”也就是对新闻信息收费,这在目前的互联网的分享思维环境中,已经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卖广告”,这只能为其提供部分收益,新闻客户端的广告数量和浏览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广告过多,会影响受众的体验,不利于产品形象的塑造。

所以,澎湃新闻只能更加关注的是第三次销售———“卖服务”。“澎湃”这类新媒体平台未来起到的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承担集团盈利的“中端”而非“末端”环节。
但是,微博、微信、门户网站客户端已经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争夺中站稳脚步,作为“后起之秀”的澎湃新闻要想改变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抢夺到足够的用户资源以及培养持久的用户使用习惯方面,都是令人担忧的。
“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达 3 至 4 亿元。随着这笔资金的慢慢消耗,澎湃新闻如果不能探索出一条明晰的盈利模式,下一步的资本筹集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5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