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语言培训】

满江红岳飞全文带拼音


岳飞《满江红》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岳飞诗词虽然传世极少,但这首《满江红》穿云裂石,英勇悲壮,深受后世激赏。周汝昌点评:笔力之沉雄,脉络之条畅,情致之深婉,皆不同于凡响,倚声而歌之,亦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文学课也。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真实、充分地再现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通读《满江红》,我们不难体会岳飞“收复山河”“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整首词几乎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写:作者“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是志不获展的宣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时不我待的焦虑。
作者急着要实现的“志”是什么。下阕一开始就明言: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收拾旧山河”为了什么呢。
一言以蔽“朝天阙”。
每个人都有理想,人生因有理想而变得有奔头。理想固然有高下甚至对错之分,但很多时候这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历史本身尚且有局限性,更何况活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渺小的个体。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北伐中原实质上悖逆历史进程而否认其飞蛾扑火的人格感召力。现代人常常自作聪明地厚诬古人,例如下定了要为曹操翻案的决心,于是使劲鼓吹曹操的政治建树,仿佛只要“符合时代潮流”,只要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已经无关紧要。但凡“报效朝廷”就是“愚忠”;提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便说以暴制暴,缺少生命关怀。前些年还曾轰轰烈烈地讨论过岳飞是否应当被称为“民族英雄”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就炮制一个“满汉历来一家亲”的美好说辞。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提出此类种种论调,实是有感于现在的学生常常受到浮躁世风的影响,在课堂上肆意臧否,故作宏论的现象。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品读岳飞的另外两首词,便不难洞察他悲天悯人,苦楚孤寂的心灵世界。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确实忠于朝廷,但更忠于心中“清河洛”的理想。他确实“白首为功名”,但身为主帅的他并非以穷兵黩武的方式来邀功请赏。他同样有感于战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有感于狼烟四起,生灵涂炭的悲凉人间。所以他怀着对入侵者刻骨的仇恨,希望“请缨提旅”,“一鞭直渡”,唤回海晏河清的时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不过是他面对山河破碎、家园荒芜之惨状时的激愤之语,绝非嗜杀者的好勇斗狠,在境界上莫说那些只知曲迎上意,不顾黎民生计的真正愚忠之辈不可望其项背,即便耽溺“智斗”,动辄“火烧”的诸葛亮也要稍逊一筹。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小重山》)
岳飞的理想其实是不大容易让今人感同身受的,但他对理想的执着却有着惊人的穿透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风尘仆仆,奔走天涯;披星戴月,不辞辛劳。单看《满江红》,也许会觉得岳飞不过如此,参照《小重山》,就令人泪下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抗金大业,自始至终都是孤军奋战的,朝中文臣武将阻挠陷害,赵构也因极力反对迎回徽、钦二帝(但岳飞坚持)而对其心怀疑忌。故岳飞情怀凄怆,难免有曲高和寡、知音难遇之叹。
从这个角度说,岳飞几乎是没有胜算的,这时的坚持就是世俗意义上的不识时务,也恰恰是哲学高度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了。这种精神从“精卫填海”开始,就被注入中国文明的核心,感召着一代代国人在现世的寂寞中争取后人的赞誉。
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执着于理想的典型。但是人们更唏嘘感慨于它“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原”的悲剧结局。正是因为一切都归于幻灭,所以生前所有的努力和挣扎才更令人感奋。岳飞的《满江红》,也正因为数年后莫须有的罪名以及诗人的冤死,才让世代读者都学会从激昂慷慨的陈辞中体察背后那颗孤寂心,体会诗人在面对残酷现实时产生的巨大空洞感和焦虑感,不至于一味沉浸在报仇雪恨、建功立业的激情中喧嚷陶醉。

【教学设计思路】
1.诗词教学显然不能忽视诵读,加上《满江红》直抒胸臆,情感先于理性,文本难度不大,所以本课主张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析。
2.鉴于学生朗读中情感层次单一,技巧匮乏,所以本课打算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厘清诗歌的情感线索,准确把握情感层次,读出内涵,读出深度。

3.用激昂悲壮的旋律营造氛围。粤语版《满江红》(顾嘉辉作曲)韵律和谐,曲调动听,铿锵中有婉转,低回时见深沉,刚柔相济,深得词旨。

【详细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激昂→壮志
↓ ↓
深沉→执着
↓ ↓
忧叹→孤忠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