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美容化妆】

诗歌望洞庭
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试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义。



2、教师准备:ppt课件


3、有关“洞庭君山”的风光视频(课前欣赏)
教学过程

(一)由景到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刚才课前我们观赏了一部风光纪录片,知道说的是哪儿吗。(君山就像绿宝石镶嵌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洞庭吧。“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烟波浩渺,山峦起伏,水天一色,鸥鹭飞翔。洞庭湖边有一座名楼——岳阳楼,洞庭湖上有一座孤岛——君山。自古以来,很多著名诗人都曾对美丽的洞庭山水作过热情的吟咏。

一千多年前,被称为“诗豪”的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做官途中经过洞庭湖,他趁着月色遥望洞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望洞庭》。


(二)分层要求,诵读诗歌
1.把诗歌的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整首诗读连贯。
2.每一首古诗都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
谁再来试一试。节奏有快慢,语调有起伏,这样就会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我和大家合作读这首诗好吗。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连起来齐读)
3.同学们,吟诵这首《望洞庭》,你有什么感受。文字是有形象、情感和意境的,有些同学已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月夜洞庭图》。
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一次静读这首诗,你可以看书本插图,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是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传递给你这些感受的,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

(三)突破难字,感受水月之“和”

【交流第一句】了不起,你有慧眼,发现了“和”字的非同寻常。(板书:和)和的意思就是——和谐、融合。
到底是什么互相融合呢。
让我们随着刘禹锡的身影来到洞庭湖畔,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湖面、秋月、君山)
诗人看到了如此美妙的景物,那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景色呢。
(图片上、影视中、生活里)请尽情展开你的想象,此时刘禹锡眼中,八百里洞庭湖面上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向湖面洒下了银色的光辉,把湖面都照亮了,水天一色。
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和月亮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师:天上明月,人间洞庭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这就是水月之——和)。

【交流第二句】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潭面无风)谁来读读第二句。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水平如镜  风平浪静)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怎样的比喻句。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镜子。)诗中的镜是指玻璃镜子吗。(不,是铜镜。)铜镜反复摩擦后就会光亮照人,可以观容貌、正衣冠。没有摩擦过的铜镜会怎样呢。月光辉映万物,是那样朦胧、迷人。】
(四)想象画面,品味山水之“和”
1.请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想象这和谐美好的洞庭月色。(齐读前两句诗)
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句也向你传递出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呢。

2.
【品读第四句】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闭眼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白色的银盘,轻轻地放上一颗青色的田螺。
】能想象出来吗。为什么这样的诗句能带给你和谐、宁静的美妙感受呢。(一是形态相似,月光照水像白色的银盘,青色的君山像精致的田螺。二是色彩搭配和谐,白色银盘和青色田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形成视觉上的美感。
三是视角是远望,一切尽收眼底,显得小巧玲珑了。四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举重若轻,想象丰富,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我想,你们都是刘禹锡的知音。一千多年以前他和你们想的一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神来之笔(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山水互相映衬,构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师生合作,高低各一句。
后两句连起来。)
洞庭湖的水面上,浮动着美丽的君山,山水相依,是那样的(和谐)。
3.品味语言,配乐美读。

【平湖秋月】宁静的夜晚,作者遥望洞庭湖面,湖光秋月,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多么宁静和谐,刘禹锡在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
【师读】
【生读】
一读,体会古诗的宁静温柔之美;
那广阔无垠的水面在月光下朦朦胧胧,而遥望洞庭的山水,多么像白银盘里托着一颗精巧的青螺,于是,我们又一次轻轻地吟诵——
【生读】
二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五)拓展资料,体察人景之“和”
1.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了月夜洞庭那无与伦比的美,请你们猜一猜,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拓展刘禹锡的背景资料)
二十三岁刘禹锡踏上仕途,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他接连被贬。
四十二岁回京,第二年又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风雨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被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使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永恒的风景。

【指名读】
2.你觉得诗中除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还有哪一种“和”。(诗人内心与眼前景物的和谐)
诗人回归内心的平静,面对这洞庭秋月,才能感受其中的和谐宁静,此时此刻,诗人已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
听,刘禹锡又一次把酒临风,从容地吟诵
【生读】
.同学们,不仅是刘禹锡,我们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有的寄相思于明月,有的借明月抒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  王维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唐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  苏轼
4.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古诗,以后你看到明月,看到月下美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让我们的心中也升起一轮明月照亮我们心灵的世界。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2.小练笔:把古诗《望洞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用散文的形式写下来。。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iyejineng/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