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学前教育】
感性是什么意思 诉诸感性 回归人本 热爱音乐摘 要: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优秀儿童艺术教育体系之一。
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并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课;奥尔夫教学法;声势伴奏;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卡尔•奥尔夫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其基本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基本原理有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从本土文化出发等。
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唱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担心“学不好”而挨训或丢面子,因而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
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激发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学习艺术,两者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很好地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节奏训练和声势伴奏,促进学生融进音乐,培养学生创造力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
”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的组织者,有人称它为音乐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奏就是音乐的总的感觉。节奏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音乐的最基础部分。而动作是按生理发展的规律而有系统地引入的。这些动作可分别组合起来为节奏进行伴奏。作为构筑音乐的原材料,说话和歌唱应视为基础。
可以从孩子的姓名、常用短语、食品以及自然物品名称中找到节奏和旋律的因素,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创作出作品。如:开学第一节课我会让学生逐一上台介绍自己,用上“X X XXX ”节奏,配上说词“我 叫 XXX” ,边按节奏说边拍手;每节音乐课的课前热身后,我安排了一个口号“音乐伴我行,天天好心情。”,配上“X X X X X,X X X X X。”的节奏,学生都很兴奋,课堂开始就调动了学习音乐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显著。
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它无须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在这基础上,还可以适当的加入简单的旋律,使学生在唱歌中训练节奏感。音乐课开始,我会自编一段唱词配上节奏(如图1所示),替代其他文化课上沉闷无趣的师生问好;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最基础的音乐知识,为其他学科打好节奏基础,如英语歌谣演唱、体育做操练习等,而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在彼此生疏的情况下进行认识和交流,能让学生放松、自然的融进音乐课堂的氛围中来。
(图1)
此外,奥尔夫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
人最初使用的乐器是人的肢体器官。人们用手和脚等肢体进行拍手、跺脚、拍腿、捻指或其他动作来发出声音,也可用嘴发声,这是音乐活动中节奏的中介;而且,人声音可发出不同的音高,又是旋律的中介,就被统称为“声势伴奏”。
大型体育活动的比赛表演,人们用拍手、跺脚表达他们的情感;音乐会结束,人们有节奏地拍掌以表示他们的热烈情绪,这些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运用声势,无须借助高难度的技能技巧,更无须任何教具、乐器,每个儿童都自然地会使用,没有任何负担,因此会兴趣盎然。如在学习《送别》时,当讲解了拍子、节奏、节拍等知识点后,可让学生根据音乐速度和拍子自编声势为歌曲伴奏,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捻指,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捻指,也可让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各用不同的声势动作,一起合作为歌曲伴奏,从声势伴奏中学生能更牢固的掌握难点节奏型、4/4拍子的强弱规律等。
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
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还开发学生的思维,强调了自主创造精神的培养。
二、 坚持游戏教学,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原本性。
他认为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因此在教学上主张从游戏入手。小学生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理解能力不强等等的心理特点的影响,接受来自课堂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前二十五分钟,是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黄金时分,也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最佳时段。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选择以游戏形式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游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手段,是学生本能性活动,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应,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学生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着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在教授《音阶歌》之前,复习学过的音符后,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学到C大调音阶,熟悉七个音符在音阶中的排列顺序,印象深刻,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由于熟悉了音符的顺序和唱名,学生学起歌曲来得心应手;教授《小红帽》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乐句的概念并能划分乐句,我在讲解分析了乐句的概念后,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前后跟紧,随音乐做分句练习,每当乐句开始就往前走,结束就停下向后转,同时要记住一共有几句,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反馈。从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既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可以从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快乐。
三、 巧用乐器演奏,满足学生音乐表现
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式、综合式、即兴式”的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音乐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
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投入、感受和表现音乐。
他对节奏的重视促使他将打击乐器运用于音乐学习之中。
并亲自与乐器制造者合作,设计了一套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包括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各类乐器,被称为 “奥尔夫乐器”。由于乐器简易,学生无须经过漫长枯燥的技术练习,便可通过乐器作出反应。
具体分类如图2所示。
如三角铁,演奏之前,必须先跟学生讲解三角铁的名称、作用,听辨它的音色,演奏时应该用左手手掌弯曲举至胸前,把三角铁上的绳环挂在食指上,再以拇指辅助握持,右手拿击槌轻敲底边的中心点。
又如沙锤,先讲解沙锤属于散响类的乐器,两个一组,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
一般演奏的姿势要端正、放松、背部不要弯、肩膀不要僵硬或往上抬。课堂上小组自由练习后,我请个别学生各演奏不同的乐器上讲台合奏、演示,其余同学按节奏拍手,这又将课堂气氛推上另一个高潮;学习了歌曲《小星星》后,让学生每人任选一件打击乐器,全班围坐成一圈,我先示范“开始”与“结束”的动作:翻手手心向上是开始,手心向下表示停,并做几次“起”与“停”的练习,音乐开始,就用手指挥学生做各种练习,如音量大小,声音断、连等,逐步养成学生看指挥演奏的习惯。
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简易演奏技能后,还能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自制成小乐器,如:用空矿泉水瓶装一些沙子,拧紧瓶盖,就成了自制沙锤了;用两个核桃壳分别粘在一块薄胶板的两头,就成了自制响板了。这样使音乐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既诱发学生即兴创作的潜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又体现了新课标中的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理念。
(图2)
四、组织创编、表演,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唱歌,有些学生对器乐的兴趣极浓,而且具有天赋,有些喜爱唱歌,天生一副好嗓子,但对掌握器乐并不擅长,还有些学生个性内向,或反应较迟钝,他们相对更爱听音乐,或仅是个旁观者而不情愿参与音乐活动。但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要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能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声势伴奏、器乐演奏、组织创编、律动、合作表演,都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成果。如上所述,学生学会《送别》后,我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由一部分学生边唱歌曲边配上声势为歌曲伴奏(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捻指,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捻指),另一部分学生边唱边根据节拍特点、歌曲速度用奥尔夫乐器伴奏,同时进行合作表演,这样唱歌、律动、伴奏相结合,不仅学得快乐、记得牢固,更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相关的乐理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增强情感的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我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深刻领会其“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精髓,成功借鉴、创新于教学实践中,并能优化课堂设计。
学生热爱音乐,总是期待着每一节音乐课,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奥尔夫说过:“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创设更好更有效更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与“乐”能相得益彰,让他们心中的音乐种子不断发芽、壮大,能受音乐的陶冶而成为一个更有活力、更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杜江琴.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学音乐课中的运用[z].黄河之声,2008-23.
[2] 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09.
[3]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新版) [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09.
[4] 李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z].今日科苑,2010-08.
[5] 卡尔•奥尔夫著,廖乃雄译.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M].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1986-05.
本论文荣获揭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