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物候诗歌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四单元
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滹沱(tuó)    萃(cuì)    涪万(bèi)
B.花卉(huì)    悯蚕(mǐn)    贾思勰(xié)
C.黄宗羲(xī)    瀛洲(yínɡ)循环(xún)
D.馨香(xīn)    觳文(hú)    相得益彰(zhānɡ)
提示:A项中的“涪”应读“fú”。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治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
B.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C.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密秘。
D.春未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提示:A项“治理名言”的“治”应为“至”。 B项 正确。C项“秘密”应为“秘密”。
D项“春未”的“未”应为“末”。
答案:B
3.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或补充上下句。


(1)_______________,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___。


(2)“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这是_______的诗歌。


(3)“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这是_______的诗歌。


(4)“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这是_______的诗歌。


(5)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6)______________,六亿神州尽舜尧。


(7)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答案:

(1)离离原上草 春风吹又生


(2)李白


(3)李益


(4)刘禹锡


(5)春风又绿江南岸


(6)春风杨柳万千条


(7)春风不度玉门关
4.填空。
竺可桢,_______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他在_______学、_______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和_______合著的《物候学》是他的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选自_______。“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_______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知识。
答案:浙江上虞 科学 教育 地理 气象 宛敏渭《物候学》 唐宋诗歌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得很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B.觳文:历史上一种汉字的形式。

C.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D.推敲:指写文章时对文字和思想感情的斟酌。
语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提示:B项“觳文”指绉纱的皱纹,比喻水的波纹。

答案:B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提示: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答案:D
3.阅读下列诗句,结合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提示:结合“物候”概念和学过的课文做题。

参考答案:

(1)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4.“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本质”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根据全文中心“物候”这句话所在的上下文以及课文第2段倒数第四行“大自然的本质,即大自然的规律”字样可推出“本质”一词的意思。
参考答案:“本质”一词的意思是自然规律。

5.“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语言”用了什么修辞。“语言”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紧密结合课文理解“语言”的内涵。
参考答案:拟人。
“语言”指自然现象。从某种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这种自然规律就是物候,显示了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6.
下面四首诗,不含有对物候歌咏的一首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甫)
C.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
D.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陆游)
提示:A、D两项是说花草荣枯,因时而异。B项是说候鸟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异。
答案:C
快乐时光
机不可失
老师问杰克:“请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摘苹果最好。

说完他转身对其他学生说:“不准提示。”
杰克站起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下雨的时候最好。因为园丁呆在屋里,狗也不在园子里。”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 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陆游的诗歌《初冬》中,描写了初冬的哪些物候现象。
 
提示:根据“物候”概念便知。
参考答案:房屋上的瓦片上有白霜,枫叶被染红,纷纷飘落,梅花长出蓓蕾等。

2.《鸟啼》中描写的候鸟活动分别与哪些农时活动有关。揭示了什么自然规律。 
提示:先把每句诗的意思理清楚,再归纳段意即可。
参考答案:二月布谷鸟叫,预告开始春耕;三月黄鹂鸣叫,养蚕的农妇苦于缺少桑叶;四月布谷鸟叫,蚕上架;五月鸦叫,农民忙于除草。
鸟可以预告农时。
3.作者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可以揭示出什么物候规律。
 
提示: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概括结尾段段意即可。
参考答案:物候是因地、因时而异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1) _______,“白云生处有人家”是(2) 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晚”是(3) _______,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 (4) _______。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
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
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
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A”(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
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
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
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
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 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B”,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
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4.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

(1)、

(2)、

(3)、

(4)处。
 
提示:仔细阅读四句诗,再细读题干,调整“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的顺序即可。
参考答案:远景 全景 中景 特写
5.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
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7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