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成就是什么意思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释义--咒语成就的窍诀
前几日,有师兄发给我下面这段《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经文,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段经文不仅仅牵涉大礼拜等修福德事,牵涉真言成就,也牵涉“赎回供品”之原则,下面简要做一释义,供大家参考:
真言若不成  由罪覆心故  应作一肘量  一千窣堵波  设造五无间  决定得成就  由念诵灭罪  何况作制底
【释义:因为罪业覆蔽清净本心,导致真言修持不得成就;所以,不管显宗密宗,积累资粮净除罪障,都是修行的基础;那么,不得成就怎么办呢。应该按照一肘的尺寸长度,造作一千尊佛塔,作为积资灭罪的资粮,这样的话,即便以前造作过五无间罪,就是五逆罪,杀父母阿罗汉出佛血破合僧,即便以前造做过这样的罪业,由于按照这个尺寸造塔满足千数的缘故,决定可以获得成就;仅仅念诵尚且可以灭罪,何况作制底,制底,就是积聚的意思,何况还造作千塔积聚福德呢。
所以,大家知道了,藏传为什么要你造佛像十万尊。
造塔十万。
施鬼十万,印经十万。
大礼拜十万。因为你要有这个资粮,后面的修行才好办。按照有的传承,求大圆满,要至少十万个大礼拜,才给予灌顶授法,因为你没有这个资粮,就算法门给你,你成就不了,因为你福慧资粮欠缺。

当于入海河  献莲华十万  献限尔所数  速疾得成就  于彼入海河  何况过此量  迟速得成就  皆由自己身 【释义:又应该于能够流入大海的河流中,奉献莲花十万朵,作为资粮;类似长江、黄河、珠江,都算是入海河;我们经常听到藏传说什么护摩“火供”,在河水中献供,是作为“水供”之一种,这个大家很少听说,只是偶尔佛经看到,这也是密教的一种有特别含义的供养,可以供养本尊,十方佛,或者其他非天非人,都有使用这种方法的,《焰口经》也有“水供”,是供养婆罗门仙;这里供献莲花,是对本尊的,不是对下的;大概西藏干旱,也不具备入海河,所以,藏传一般选择火供,也是受地理条件限制,如果西藏类似今日之广东之沿海位置,估计藏传也会经常折腾这些水供;以前藏传说的于大海中奉献龙王宝瓶,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也是“水供”之一种,只不过供养的对象是龙王,当然,这个龙王可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龙王,他是登地的大菩萨,未来要成佛的。密教中,两河交合的入口,江河和大海的入口,都有特殊的秘密含义,类似珠江口,长江口,上次我讲到中国各地的奥秘时,提及上海在长江入海口,略微提及一下。
另外,能入大海的河流,和内陆河,在密教的意义也不同;这里是要求能入大海的河流,献莲花十万;仅仅按照限定的数量奉献十万莲花,于入海河中,尚且速疾获得成就,何况超过这个数量的奉献莲花呢。所以,到底是迟迟才能成就,还是速速即可成就,都取决于自身啊。
莲花,不仅仅表转染成净之义,也有转染成净之功,无论显密,都具备此特殊意义,以此供品供养,或者护摩,或者本经所言之水供,能产生令供养者转染成净的福德力,利于趋向解脱。】 【这一段经文,也启发我们每一个修行人,世俗积累福慧资粮用于改变命运也罢,出世间积累福慧资粮用于证悟悉地也罢,一切都取决于自身是不是得法,是不是修行精进啊,懒惰是不行的。所以,这一段经文,说成就快慢,都取决于自己,这隐含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你每天大礼拜300拜,10年才拜100万拜;你每天大礼拜3000拜,1年就可以满足100万拜;所以,这个快慢,都是自己把握;这是我引申这个含义,多说几句。】
成就于真言  由彼福无福  若福德强盛  当于不久时  速疾得悉地  无福德之人  应作窣堵波  悉地念诵本  是故以精进  成就得牢固
【释义:真言修持能否成就,在于福德资粮有没有,如果福德强盛,不久就可以快速证悟悉地;对于没有福德的人来说,则应该造作佛塔,以此福德,来作为念诵成就悉地的资本,资粮,根本;一方面精进念诵,一方面精进造塔积累福德,这样成就悉地才可以牢固。前一段时间,有师兄对我说,念佛可以补充福德不足,念咒可以补充福德不足,我说念诵归念诵,念诵来的福德,是佛赐予你的福德,你自己以三宝为对境去修来的福德,和念诵得来的福德不一样,你不能将念诵就完全当作是修福;所以,你看,这里的佛经,印证了这个观点,如果你福德不足,仅仅依靠念诵是很难成就悉地的,还需要造作佛塔啊,献莲花啊,包括下文将要讲到的大礼拜啊,来积累福德,这样才会快速成就悉地。所以,我们一些整天只做念诵,不喜欢修福德的人,你看到这段佛经,应该要醒了。没有福德,仅仅依靠念诵,是不容易成就的,甚至对于某一部分咒语而言,是无法成就悉地的。
所以,念咒的人,念佛的人,也要精进修福,不要认为念咒就不要修福了。如果念咒就不要另外修福,藏传何必让你各种十万个福报,都让你做圆满呢。直接就教你念咒这一件事,岂不是就一切都圆满了。。
所以,佛经不是那样讲的,藏传也不是那样教的,都是非常重视福慧资粮的积累的,不是只教你念诵。这个大家要重视。

真言在经书  不能除众毒  见如是道理  勤功念诵胜  常为父母师  受苦诸有情  一分而念诵  为彼皆回向  为灭诸障难  应作常礼佛  由礼佛念诵  速疾得成就
【释义:如果仅仅只是将真言搁置在经书中,是不能帮助众生排除诸种毒恶的,见到如上所言的这些修持真言的道理,精勤用功念诵胜过仅仅只是知道这个道理。应当常为父母师长以及受苦的有情众生,哪怕做一分的念诵,为彼回向,也可以帮助其灭除诸般障难。我们前面说了,经咒佛号的加持力,是超越自然规律之外的,是不可思议的,和自然规律下各自的福德流转是不同的,这个经咒佛号的加持力,我姑且将其命名为超自然能量,将自然规律下的福德,叫做自然之福,之前博文专门讲过;这个超自然的能量,可以回向一切具缘不具缘的众生,都可以利益对方;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哪怕念诵一分回向对方,也可以灭除对方一些障难;】 【而且,后面又提到------应该经常做礼佛拜佛的功德,由于礼佛的福德再配合念诵,会快速获得成就。所以,这一段,还是印证了仅仅依靠念诵,不做修福,是不容易成就的观点,念诵必须同时要修福,前文已经讲过,这里不重复;当然,这里又强调拜佛对于成就悉地的重要性了;所以,我劝大家要多多做大礼拜,多拜佛,多礼拜本尊,这样不仅仅你世间的福德资粮,什么财富啊,寿命啊,健康啊,都能增益,出世间成就悉地,也要依靠大礼拜的福德;那么,有的师兄说,前面说的奉献莲花啊,造塔啊,我都做不到啊。
好啊。你做不到怎么办呢。
佛陀慈悲你,你也不用必须造塔,你也不用必须水中献莲花,你有那个条件可以做,你没有那个条件的,佛陀慈悲你,你就老老实实大礼拜,一样可以获得成就。所以,大家理解这一段经文,要知道,佛陀并不是要求你各种都要做,你根据自己条件选择,能做哪一种福德,你就依靠这一种积累福德的方式去执行,并借这个福德获得成就。不是说必须要你献莲花,必须造塔。
当然,你有资本和资源能做到这些,那当然是更好的事情。
所以,我多次强调大礼拜,就是因为其他的修福方法,条件限制很多,唯独大礼拜适合所有人,你看,佛陀这里也为大家想到这一点,给无条件修其他福德的人,开一个方便,你就大礼拜拜佛,就好了。前面我说的,李嘉诚拜佛也是修福,比尔盖茨拜佛也是修福,街上的乞丐拜佛也是修福,不分贫富贵贱,都可以修,不存在穷困无财的人无法修福的问题,这是大礼拜的殊胜之处,超越其他法门的方便之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大礼拜积累福德资粮。】  说礼佛果报  无量福德聚  当知是归命  数数勤敬礼  常恒获悉地  不然末法时  真言不成就  是故我释迦  说威德弟子  末世得解脱  是故离疑心  发勤大精进  修持诸悉地  不久得成就  增胜福德人  速疾得悉地  多分无福人  迟晚乃得成  【释义;这一段说大礼拜的重要性,就更加厉害了;就说礼佛的果报,可以积聚无量无边的福德,是故当知,应当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皈依本尊,皈依三宝,数量增上再增上的去精勤用功敬礼礼拜本尊或者诸佛,这样才能恒久的经常的获得悉地,不然的话,末法时期,修持真言是不能得到成就的啊(因为末法众生福德弱小)。所以,你看这一段,将大礼拜的福德,提高到这样的地位,离开大礼拜的福德,末法修持真言不能成就,这是圣言量,不是谁瞎编的,大家要能信,所以,大礼拜非常重要。
皈命,这个词,比一般意义上的皈依,要至诚的多,就是要你用整个生命,去皈依,这是一种非常的赤诚,虔诚的皈依。不但这样至诚的皈依本尊,而且去礼拜本尊,礼拜三宝。
】  【是故,我释迦佛陀说具备威德的弟子,要想在末法中获得解脱,应该远离疑心,勤快不懈怠的发起大精进,修持各种悉地,不久就可以获得成就;不断的增长殊胜福德的人,速疾就可以获得成就;多分无福人,多分,是梵语中常用的一个词,类似多分优婆塞,少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塞,表示五戒受持之多少,这里说多分无福人,是形容福德差的很多的人,差很多分福德的人,是这个意思,不是别的意思。那么,这个多分无福的人,严重缺少福德的人,要很迟很晚才能获得成就。

。所以。。
。这里还是在反复强调福德资粮的重要性,没有福德,修持很难成就。成就的快慢,取决于福德的多少。】  若悲智相应  获殊胜悉地  不以假琉璃  与红颇梨等  是佛顶真言  力用不思议  【释义:如果悲心和智慧相应,就可以获得殊胜悉地,不能以假冒的琉璃,来和红颇梨等同;颇梨,就是玻璃,古时候,玻璃是很贵重的,远远超过现在的黄金,红玻璃,是当时玻璃中贵重的极品之一,这里说那个假的琉璃,看上去和红玻璃很像,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假冒;这里是赞叹佛顶真言的力用,不可思议。】    乞得食令净  应献于本尊  分作为三分  愍念有情故  先应取一分  当供养本尊  又取于一分  施诸外来客  余一应自食  所献本尊食  赎取而受用  若无有外客  转施诸禽兽  自己分之食  尽不应施他  恐损坏身故
【释义:乞来的食物令其清净之后,应该奉献本尊,乞食这一段,按照传统的佛教徒的身份来说,一般是对出家人说的,但是,某些咒语的修持,有时候也要求所有修持者乞食,不一定限定是出家人才乞食,比如这部《一字顶轮王经》就提及于山顶乞食,念诵三十万遍之修法,其余陀罗尼经典中,也提及某些咒语修持期间,需要乞食而食的修法,并不限定必须是出家人,所以,这里说乞食,应该是包括修持真言的行者,包括出家在家都在内,不限定必须是出家人】 
【按照这一段经文,乞来的食物,令清净之后,先供养本尊,一方面表达至诚,一方便通过供养,积累福德消除罪障,并且结缘本尊,所以,大家在家中供佛很重要;这里三分饮食,第一份先供养本尊,这和《地藏经》说,未献佛僧,不得先食,也说得这个道理,是故,佛教各种经书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乞来的食物,应该分成三份,悯念有情故,先用其中一份供养本尊,读到这里,很多人会莫名其妙,怜悯有情,和供养本尊有什么关系。怜悯有情,应该将这一份饮食布施有情众生啊,对不对。怎么成了供养本尊了。其实,深入的阅读过我博客博文的人,看到这里,应该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是乞讨来的食物,用乞来的食物供养本尊,是帮助施主修福,用这个方法利益有情,利益施主,就是那个食物,你从哪些众生那里乞来的,你用这个食物供养本尊,就等于将食物的施主,和本尊结缘了,不但结缘了,而且本尊可以替施主生出大福德,是从这个角度说的,怜悯有情;至于乞食之人,供养这个食物的人,他将施主的饮食,转手供养给本尊,这一段,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将无尽意菩萨供养的财宝转手供养释迦佛和多宝佛塔,有某种层面共同的密意。
本尊是圣者,比丘不一定是,所以,转手以三分之一饮食供养本尊,令施主得到最胜福田;至于《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虽然是古佛再来,自身就是最胜福田,但是《法华经》中他示现菩萨身,故而转手供养释迦佛和多宝佛塔,示现转手供养更殊胜的福田,可以令无尽意菩萨增上福德,因为佛之福田,比较菩萨福田,佛田为胜,这是就示现讲,不是就本质讲,这是《普门品》这一章节的密意之一,这里略微提及一点,用来解释本经中的这一章节,其实含义有共通之处。】 【那么,这一段,还印证我之前对大家说过的,施主没有发心的修福,仅仅用他的财物修福,施主并无发心,施主并不因为没有发心,就一定没有福德,这一段,乞食者将施主三分之一饮食供养本尊,替施主生福,施主并没有发心供养本尊,既然说怜悯有情,显然这样供养是能令施主得到利益的,才这样说,可见,施主没有发心供养本尊,也可因乞食者将此财物,供养本尊故,而替施主从本尊这里,生出福德;这和《地藏经》取病人亡人财物,替病人亡人修福,利益亡人是一个道理,病人亡人也无发心,但是仅仅用其财物修福,病人病愈,亡人超度。
所以,这一段经文,和《地藏经》的含义相通,也就是说,仅仅用众生的具缘财物修福,不需要财物的主人有发心,也可以令财物的主人得到福德,这两部佛经,都印证这个道理,另外一部《大灌顶神咒经》,也印证这个道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过份强调说“无发心故,故而无福。
无发心故,故而无罪。”,这种论调是何其狭隘,何其偏执。有发心,于善业而言,福德会更圆满,有发心,于造作恶业而言,恶业更严重,但是并非说没有发心,就一定无福,就一定无罪,你用施主的财物,造作恶业,决定恶业拖累施主,你用施主的财物修福,决定福及施主。
所以,今天借讲这一段经文,引申再讲这一点含义,供诸位参考。】 【上面只是讲了三分之一的食物处置,那么,另外三分之一呢。另外三分之一,布施给外来客,这个外来客,按照我的解释,如果这个乞食者,是出家人,那么,这个外来客,应该也必须是出家人,因为比丘从施主哪里乞来的财物,已经属于僧财,不能施舍给在家人,所以,必定这个外来客,应当也必须是出家人,才能布施给他,他才能受得起;如果转手施舍这三分之一的三宝食物,给俗人,给白衣,按照《日藏经》,接受的人就要堕地狱;所以,必定这个外来客,应该是僧人。
但是,这里也要注意,如果乞食的这个人,是在家人,是白衣,他乞来的食物,不属于僧人财物,如果他要布施外来客,则可以布施两种人,一种是出家人,一种是在家人,都可以;所以,出家人的那个财物,属于僧财,不能施舍俗人,但是在家人的财物,既可以施舍俗人,也可以施舍僧宝,都可以。】  【那么,最后的三分之一呢。最后的三分之一,才自己食用,这是佛陀将先供养本尊,放在第一位,未献佛僧,不得先食,贯彻此义。然后三分之一布施给外来客,最后三分之一才自己受用,所以,佛陀制定这个轨范,实际就是把自己放到最后,先圣后凡,先人后己,把自己彻底放到最后。
这是彻底的布施。】 【如果没有外来客,怎么办呢。没有外来客,就把那个第二份饮食,布施给动物;这里应该注意,那个出家人的那个,不适合那么做,僧宝乞来的饮食,已经属于僧财,转施人尚且不可,何况转施畜生,这里应该是指那个在家人乞来的食物,他如果当时没有遇到外来客,可以转施畜生,因为这个不是僧人的饮食,不属于僧财。】 【那么自己的那份饮食,就不要再布施其他众生了,如果这个也布施,恐怕会令自己得不到饮食滋养,而损坏色身。】 【牵涉赎回供品原则:这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段,就是说,供养本尊的那个三分之一饮食,怎么处置呢。就是供养结束以后,要赎取而受用,就是《优婆塞戒经》说的,以香花赎回,所以,《优婆塞戒经》要求赎回供养,只是提及钵盂等器具,不涉及饮食,这里也提及供养本尊的饮食,也要赎回,所以,按照《优婆塞戒经》,将供佛的饮食,也采用赎回法则,是更好的。
之前我看到,某某知名法师,说是为了方便,自己供养的饮食,不必赎回,不然太麻烦,从这里来看,《一字顶轮王经》和《优婆塞戒经》,都倡导在“赎回”供品之后,再受用,而且,本经要求,是连饮食也包括的;所以,我们提倡,每次供佛之后,撤下供品之时,不论什么供品,还是按照赎回法则,点香,然后说:“弟子某甲,以所供之香,赎回供品。”,然后撤下,这样是如法的;不必被一些法师指责,也不必被一些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居士左右,既然佛经依据如此明确,而且两部经典都印证此事,又何必以自我之狂傲,非要作对圣言量呢。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