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菊池宽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而在4年后,川端康成却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人世。

1972年4月16日下午,他对妻子说“出去散步”,然后一个人来到自己两三个月前在海滨公寓租的工作室。到了晚上他还没有回家,他的助手岛守敏惠在9点45分左右来到公寓,当他向川端的房间走去时,闻到一股刺鼻的煤气味。在警备员的帮助下他打开了上了锁链的房门,发现川端康成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气管静静地躺在棉被上,枕边放着打开了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
有关当局推断死亡时间是下午6时左右。川端康成的死震惊了文坛,为什么川端康成会在他声名显赫、事业巅峰之时以这样一种方式终结了自己辉煌而灿烂的文学创作生涯。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川端康成,他的死就如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

“参加葬礼的名人”

对于死亡,川端康成是再熟悉不过了。他2岁时父亲患肺结核去世,翌年母亲因长期伺候父亲也身染肺结核不治而亡。
父母双亡的川端康成随祖父母一起生活,而7岁时疼爱他的祖母也弃他而去,祖母过世三年后唯一的姐姐芳子也患病身亡。姐姐死去后,川端康成与耳背眼瞎的祖父相依为命,可是当川端康成15岁的时候祖父也离他而去了,从此天地之间只剩下他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川端康成频繁地参加至亲的葬礼,就有了“参加葬礼的名人”称号,他“像殡仪馆的人”,甚至“连衣服也净是坟墓的味儿”。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过多的亲历了亲人死亡的川端康成,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能“嗅到死亡的气息”,“生”总是被“死”包围着。到了日本战败后,川端康成又频繁地参加好友的葬礼:片冈铁兵、岛木健作、武田麟太郎、横光利一、菊池宽相继离世,川端康成忙于在各个葬礼上宣读悼词。北条诚戏称他由“参加葬礼的名人”不久变成了“致悼词的名人”。川端康成自己写到:“懂得寂寞的年龄来临时,似乎就会遇到最寂寞的事情。几年以来友人相继死去,而我的生命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消灭,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横光利一悼词》)一方面,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大量侵入战后的日本,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备受摧残,这使一向注重日本传统美学的川端康成感到莫大哀愁。另一方面,好友的相继离世又使川端康成少年时就形成的孤儿气质更甚,难以摆脱的孤单感总是与他如影随形,他甚至想到“为了免遭死人的悲哀,只有自己死掉。”过多遭遇亲人、友人死亡的川端康成常感到生命的无常、世事的难料。
他认定了生是徒劳的,死是绝对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脱。
晚年时,川端康成精神负担越来越重,他神经脆弱,心绪不宁,完全靠服用安眠药度日,药量逐渐加大,整天处在似真似幻的状态。也许生死对此时的川端康成来说已不存在界限,想把自己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献给日本传统美的川端康成是如此看重自己的生命质量。
但他也是个普通人,生命对于他来说太过于沉重,选择“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未尝不是解脱之道。。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14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