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写马的诗歌
浅论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的风格
马灵媛
【摘  要】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之祖,他的诗在文学史上真可谓独领风骚。他的诗用质朴清新的“田家语”写平淡自然地“农家事”,独有一番韵味。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醇厚隽永的神韵,使得情景理得以浑融,更有充实、丰腴的内容。陶渊明他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他的田园诗歌的艺术成就极其深厚高远,对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诗歌的风格有种恬淡自然,清隽脱俗的味道。正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一风格也成为我们研究陶渊明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风格

引言
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的家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做过大官,年少时候的陶渊明深深地受到了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一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可是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总是伴随着重重的困难。
因为他是身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伟大诗人,在当时社会门阀士族制度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这就使得出身于庶族的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和打压。即使是到了二十九岁时做官,也仅仅都只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小官。因此陶渊明的这种“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想要得到实现,就必定是困难重重了。可是陶渊明却有着一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这就使得身在仕途的他在面对达官显贵时感到心力交瘁。
在受到重重打压之后,陶渊明就决定在他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以另外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情走完自己的余生。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用田园寄托他的人生理想,写了不少的田园诗。他把农村的田园风光融入到自己的诗作中,以一种高远脱俗的思想意境和才能,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源
西晋时期的文人们都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因为在当时是“玄言诗”笼罩着整个诗坛,而“玄言诗”是以着重表现玄理为主的,题材一般都偏狭专门。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玄言诗的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代中,陶渊明就以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诗歌风格屹立于当时的诗坛。在他的田园诗中内容甚是平淡自然,而语言却有一种本色质朴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去深深的品味、理解。
我们把陶渊明称为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对他的这种称呼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从古到今世人对陶渊明及其诗的评价极多,如:元好问《论诗绝句》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正是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
正如他在《饮酒诗》其五中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次读来毫无一丁点儿华丽词藻的堆砌,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描写,但是却在这种很天然的语句中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一种很平和的心境和作者的那种对于大自然真诚的热爱。
这也正是作者基于真真实实的田园生活而超脱出来的一种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真实。然而这种清新自然的味道也正是陶渊明诗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真实写照。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这也正是基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的,他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使得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无法继续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的生活,他的隐逸生涯可谓是古今第一人。因此此称呼对于陶渊明而言真是当之无愧的。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句话无不真实的再现了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平淡自然、质朴清新、意蕴深远。他的诗总是以其平实的诗句,将美丽的大自然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一种情景理的完全浑融,为陶渊明的诗歌增添了无数的光彩。蒋熏在《评陶渊明诗集》卷二中说:“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
这里说是口头语,只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句平淡易懂,与田家语言相互融通,读来朗朗上口,更便于直接理解,没有浓墨重彩的去修饰,这也正是他诗歌的“质”与“癯”之所在。“绝妙词”正是所说的他的文章一经作者将平淡之词组织入诗,便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绝妙可以看出其文章的“绮”。
“极色泽”也就是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厚,这也正是它诗歌的“腴”之所在。刘克庄所评价的陶诗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外枯就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毫无色泽很枯瘦的,就如刚经过寒冬的树木,整个看起来都是枯萎的,毫无一点儿生机,一点儿绿色的生命力。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树木之所以会在春天再现生机活力,是因为它的内心并没有如同表面一样枯萎,而是内心充满生机活力的,正如陶渊明的诗歌一样意蕴无群。虽看似平淡却有着无限魅力。后来苏轼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真可谓评价最中肯。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含义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于陶渊明的诗歌最为中肯有力的一种评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完全是由于陶渊明的诗歌与当时文坛的主流趋势是不相同的,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种风格。他的诗歌是没有追求字句的过分修饰,就和他本人不随俗的高尚品格是一样的。他诗歌的风格真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他有着丰富的生活感受,并以此来表现自己高远的思想意境。苏轼会这样评价陶渊明还是因为,苏轼和陶渊明两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不仅官场失意,而且贬官又基本相似,甚至于苏轼是了解陶渊明最深的一个人。在苏轼的心目中,陶渊明的诗歌无疑是达到了文学作品中最高的一种境界——绚烂归之于平淡,此时的平淡并非是真正的平淡,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平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在极其平淡之中却蕴藏着无限的风采,质朴无华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情味,这也正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
其中“质”“绮”主要指的是诗歌的语言方面:“质”指的是语言质朴、平淡,极易理解,毫无修饰,多为“田家语”;“绮”指的是语言很华丽,这里所说的华丽并不是说语言经过修饰的矫揉造作之美,而是前面所说的质朴平淡的语言之中所流露出的一种极其平淡的华丽,是看似平淡,实则语言充满色彩。“癯”“腴”主要指的是诗歌的内容方面:“癯”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干瘦,不充实,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无条理的,读来肯定也没有多少意思;“腴”指的是诗歌的内容很丰腴、丰满,一点也不骨干,意蕴非常充实。
如果真以前面所说的内容很干瘦来理解陶渊明的诗那真是大错特错了,陶渊明的诗歌是初次看起来内容很干瘦,什么意思都没有。
但是,当你细细的读来,仔细的分析,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不同之处,那是一种干瘦之中又蕴藏有无线思绪的诗作,它需要慢慢的去品味。
陶渊明的诗歌即使是文学功底较低的人读来也会毫不费力,这也正是陶渊明诗作的一大特色,他善于提炼语言,但却又看不出任何一点修饰的痕迹,他能从当时的主  流倾向中脱颖而出,可见其能力真的很不一般。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其诗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韵,素朴而有深意,外质内秀,似俗而实雅,往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饰,语言朴素,却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美。
”总体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平淡之中见警策,朴素之中又见绮丽的独特的蕴味。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正是以这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为所描写的对象,以一种少有华丽辞藻的描写手法,表现出了一种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

三、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一)陶诗的“质”与“癯”


1、平淡自然的“农家事”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于是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后他就一直生活在农村而且又与农民为友。他曾经亲自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亲身感受了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所描写的也都是农业生产生活之中的一些平凡琐碎之事。诗中出现过的景物、事物、人物等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易见的。他把淳朴的田园生活和纯洁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其诗《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正是写了陶渊明在初归田园时的欢快情景。他之所以欢乐是由于他终于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再次回归到了田园中,而此时的所见所闻,是真正令他感到了心旷神怡,从而忍俊不禁发出了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叹。在诗的第一部分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描写的诗人的本性就是非常热爱大自然,偶尔误入仕途的罗网之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本性与境遇的矛盾。
诗中的“鱼”、“鸟”本来就是自然之中的常见之物,在这里作者借此作比来写自己的思念归隐之情,是内心的一种真实的表达。在接下来又描写自己归田后守拙开荒,又亲自参加农耕的生活情景。
所有这些都是农家日常生活之中的常见之事,也是淳朴平淡的田园生活。在诗歌第二部分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词语,也都是田园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靓丽风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及景物中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恬静又美好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愉快心情。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两句中,我们依稀可见的是到处散落的村舍,飘着的袅袅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以及雄鸡的不停蹄唤等,种种情景以大自然中独见的特色形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生机的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正是纯洁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将这些普普通通而又平淡无奇的“农家事”放在诗作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干瘦,在初次读来仅仅只是感受到了作者在叙述农家生活,但细细品味,其中却有着一番很独特的韵味。其实这也正是陶渊明诗歌中“癯”的表现,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农家生活,使人感觉到索然无味。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枯燥乏味的农家事,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真正的热爱,从而也看出了当时腐败的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
诗人本就是厌恶于这种官场生活之中的明争暗斗,因此而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诗人在诗作中将田园生活描写的更加的形象具体、生动可爱,而将官场却比喻为“尘网”“樊笼”等,从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于污浊的仕官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耕生活中的异常艰辛,这也就是田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诗人亲自参加农耕生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庄稼能有一个好的收成,然而却总是不能事随心愿。尽管诗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结果却依旧还是“草盛豆苗稀”。这也许就是他初次归隐田园,而对农业生产生活劳动没有任何的经验,才会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可幸的是,诗人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感到气馁,而是非常珍惜、喜欢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唯恐不能如自己的心愿。诗人感受到了这种农村之中的日常生活之美,从而发出了一种对于劳动的赞美和对于田园生活的乐趣的深深感叹。
诗人在作品中所取材的躬耕生活的素材也正是“癯”的表现。这些普普通通的农家日常生活场景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之美,却真正以其平淡、清新、自然之中显见真情。


2、质朴清新的“田家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雕琢绮丽之风盛行的时期。然而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却是很难找到这种奇特的形象描写、华丽的辞藻形容。
他的田园诗很少在使用形容词等描述性词语,所写的诗句读来都是明白如话的,都是如实的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读来都是极为平淡自然的。
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诗句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都是接近口语的一些文学语言,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的口头语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些词语一经过诗人组织入诗便马上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田家“老农”在欣喜欢快地介绍着自己的田园生活环境,完全就是娓娓而谈,毫无一点儿矫揉造作之美,诗歌的语言也极易平实、易懂、通俗,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色。这就是一种“无一修饰之词,而其间有无穷妙味”的写法,恰恰体现陶渊明诗之真面目。。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