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八佾舞于庭

1.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是越轨的行为,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统治秩序处于土崩瓦解状态,故D正确;春秋后期,不是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而是季孙氏破坏礼乐制度,排除A;B选项“贵族等级界限已被打破”不符合史实;“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C。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
这一举措
A.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 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注疏家派别林立、互诘不休的背景下,以官方为标准,展开了统一经学的行动,这对于当时儒学内部派别纷乱的情况有改善作用,但并不是文化专制。将其纳入科举范围则更是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该举措并未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是对于儒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并没有因循守旧。本题主要内容是关于儒学内部的统一,并未提到其他思想流派,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C。
3. 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朝谏官的设置
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 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所以选C
4. 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罪减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

5.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导致了机器设备进口的增长,即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了题目中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就破产了,选项A洋务运动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而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确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本题是问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6. 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
这一理念旨在
A. 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 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 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来看,这种理念反映出对民众爱国心的启蒙和引导民众了解世界大势,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CD项。
7.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其意图主要是
A. 论证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
B. 揭露日本侵犯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希望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暴自卫
D. 呼吁世界各国制止日军的侵略行径

【答案】D

8.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集中阐明了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几乎在发表该文章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已同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北平。这说明新中国初期
A. 善于运用骑墙战术维护国家利益    B. 无条件地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在外交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D. 在处理大国关系上仍然不太成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体现了一定的原则性,但同时也允许美国驻华大使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北平,说明对美国的外交大门也不是完全关闭的,这又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因此,C项最符合材料的意思;中国并非奉行骑墙战术,而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项错误;B项中的“无条件”有失客观;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
B. 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D. 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故D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故B排除。成文法的产生破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故C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10.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千预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9~1930年,美国……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苏联的订货满足了美国的这一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1929到1931年美苏的机器设备贸易,无法说明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寻求出口的原因也不是“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才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当时还没有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到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学生应该可以联系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推理出美国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1.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A.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可知,苏联农业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使农业生产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A; 1936 年斯大林模式确立,C与材料时间不符;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12.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 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 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 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 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美国迫切希望改善中国关系,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说法错误,美国在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而不是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所以选A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
“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
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