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钥匙诗歌
语句理解
省略
一、名称省略:比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有时地名也缩写:“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名词省略:名词在古典诗词中不是充当主语就是占据了宾语,
a名词主语式省略:如2008年四川卷吴西逸的《[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中有这样的句子:“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再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
b名词宾语式省略: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正常格式应该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吾骑马客京华”。
省略了‘吾’即‘我’这个宾语成份。
c双省:就是同时省略处于一个联句的上下同一位置的主语或宾语成份。如“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正常格式应该是“岭猿与吾同旦暮,江柳与吾共风烟”。同时省略掉了两个“与吾”(与我)。

三、动词省略: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里边是最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词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动词在古典诗词中举足轻重。

(一)存在动词省略:存在动词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判断词和比喻词之类,是、在、有、无、可、否,同、异以及象、若、似之类。
省略动词最多的就是这类词。如“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不省当为“海外徒闻更有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省去“有”,这是单省;又如“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本来是“诸姑今在海畔,两弟亦在山东”,一下拿掉了两个“在”,这又是属于双省。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尚”后就省略了动词“在”。 

(二)一般动词省略:这种动词省略是比较简单类型的,因为在我们要省略的动词前边,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都带着状语成份,所以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省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享婵娟”。 “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补充完全则为:山才(遇到)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是动词完全省略,省略掉的动词要靠读者准确推断。

(三)无特征动词省略:在古典诗词中,动词的省略在多数情况下是无特征省略。就是说这个动词在被省略时,它的前边并不带有特征性的符号状语,而是要靠读者从其相连的两个词的搭配关系来推断之。比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和家万里,中间有了省略部分,所以就等于讲了不相关的三件事:喝浊酒,家,万里路;燕山勒石没勒成,想回家也想不到办法回家乡了。
只有按后半句去推理,才会得出诗人的意思是“浊酒一杯(想到)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动词双省:动词双省和名词双省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当上下两个同一节凑点上,出现了重复的动词,却可以一个不留的给予省略的方式。
阅读时可能会因为缺乏前置的识别标准而造成判断困难。所以这种动词省略方式是较复杂的省略方式。A单句式动词双省:例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B联句式句首动词双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省的形式该是“(吾)感时(见)花溅泪,(吾)恨别(见)鸟惊心”,也是省掉了两个“见”字。
C单句式句中重叠式动词双省: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正常格式当为:“岁暮阴(去)阳(来)催短景,天崖霜雪霁寒宵”。
四、虚词的省略: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理解文义是不可能的。而古典诗歌,特别是格律诗,却极少使用虚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维)中的第三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动词“明”和“出”后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种省略是为了形式上的工整、对仗,但也更突出了“明”和“出”。
2007广东卷林景熙《溪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穿”后也省略“于”。再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上联从语法角度按次序解时,应是城阙护卫着三秦。
语法上虽然讲通了,但实际地理形势上却相反,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指秦时关中地区,项羽曾把这里封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所以这句是“城阙辅于三秦”的省略。“于’”是“被”,意思是“城阙被三秦辅佐卫护”。
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情”后省略了介词“对”。句意为:“这番情意对谁倾诉呢?”
五、关联词语省略: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省略了内在的因果关联词语。2011湖南卷高启《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后两句是因果省略,因为看到菜畦里那么多的蝴蝶,所以知道人家花落完了,不然蝴蝶不会飞到菜地里的。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阔”后省略了连词“故”, “清”后省略了连词“故”。句意为由于原野辽阔,所以觉得远处的天比树还低,由于江水很清,所以觉得本是天上的皓月离自己很近。
六、事情的省略:比如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
但在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句之间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更加明白了。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那空档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2005年高考刘攽《雨后池上》“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两句中间也有省略,如果加一句那就应该是“洒落许多小雨滴”。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

调语序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符合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惯常规律,对正常语序作一些大大小小的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只有先还原它,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句意。

例如(2008天津卷)王维《山居即事》“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从对偶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的语序,它们应该是“松树鹤巢遍,荜门人访稀”,说的是居所附近人少鹤多,“鹤”这个东西是山林隐居之士或具有隐逸之志的名人们所爱的动物,也是山林田园隐居生活的象征之一。诗人们往往通过鹤的形象,来营造田园乡居的意境氛围,衬托出环境的幽雅安谧和主人的高洁不凡,表现悠然闲适的情感基调。
命题者不理解这一点,所以才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从字面上看,这句跟松树茂盛不茂盛没什么关系。
语序调整不当谁都会出错。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有许多语序需要调整:“孤城遥望玉门关”应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烽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帘卷西风”应该是“西风卷帘”。
这些错置的句子如果不调整,句意就很难理解。
大致说来,语序错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合乎声律需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不得不打破正常的语序,形成句中词语位置颠倒现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按照正常语序应为“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但为了合乎音律需求,诗人作了艺术处理。(2011年全国卷)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中的“夜永”应为“永夜”,就是“长夜”的意思,为了叶韵写成了“夜永”。该句的意思是说“如何度过这长夜”。
2.合乎情感表达需求。除了格律的限定之外,有些词序错置是诗人为了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的。这种错置,往往突出了某一部分词义,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觉冲击,从而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审美情趣。如王昌龄《从军行》定语“孤城”挪前、杜甫《春夜喜雨》“锦官城”移后二例,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分别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再例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颔联“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2008安徽卷)谢枋得《小孤山》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后一句将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该联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按照正常的语序,这两句应该理解为“坚如立于敌场之猛士,危似艰难末世的孤臣”。原句以“难”作脚,既是为了押韵,也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境况。
3.诗化的语言浓化诗味。有时,诗人利用词序错置,目的是使原本极平实的语言,变为诗化的语言,具有了新奇效果,从而增加诗的味道,如崔灏《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正常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历来以词序倒错而闻名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如果改成顺序描写——“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显得很平淡。因为这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后,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这就把极盛时期的长安留给诗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了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