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诗歌望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改进建议

一、导入 :
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有了才能,他一定还会想得到更好的施展,或者得到重用,韩愈的《马说》就告诉我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唐朝这样一个诗歌盛世的年代,可谓有众多的“千里马”,像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孟浩然也想施展自己的才华,想进朝廷做官而苦于无人引荐,那么,他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自荐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二、解题,质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
三、诗人简介:


1、孟浩然(689—740),襄阳人。
世称“孟襄阳”,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他的诗多写个人抱负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恬淡孤清,给人以亲切之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2、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
三、诗歌朗读:


1、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抽生朗读诗歌。


3、师范读诗歌


4、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问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不是,而是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补充: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2、补充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坐观:旁观。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只能。空有、白白地有。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五、诗文研讨 :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2、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


3、这首诗是怎样得体地表露心态的。
明确: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干谒诗既要称颂对方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更要不卑不亢,不露乞怜相。这首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很得体地表露了自己想出仕的心态。



4、赏析
首联赏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赏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颈联赏析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赏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
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做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q问题: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
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小结: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问题: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
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教师小结:


(1)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教师讲述: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
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七、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首联——湖水浩阔、与天相接;
颔联——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希望出仕、一展才华;
尾联——巧为设喻、希望引荐。
————渴望引荐、积极入世。
八、课堂练习: 
用原文语句回答,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5、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是“端居耻圣明。”


6、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7、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0、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的《观沧海》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的《忆江南》


11、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作者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的句子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改进建议
一、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而唐诗是这些瑰宝中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的标志 。今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作者和背景:


1、“乐天”指的是白居易,刘禹锡和白居易是闻名中唐的大诗人,彼此仰慕,常有书信往来,题目的意思是说刘禹锡在扬州同诗人白居易初次相遇,写这首诗是为了感谢白居易的“赠诗”。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四、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五、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
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
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
(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
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
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
“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六、赏析全诗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
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江精神。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七、合作探究: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

明确:“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八、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豁达胸襟。这就是刘禹锡。九、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7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