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故宫经历了多少皇帝
36 皇帝大婚
这是一场历时104天的漫长婚礼,清代260多年间,这样的婚礼只举办过4次。最后一次,也是最盛大的一次。

光绪十四年,宫廷画家庆宽等人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当朝皇帝的大婚绘制图册,展现光绪皇帝迎取皇后的全过程。
紫禁城里最喜庆,最热闹的活动,就是皇帝大婚。
清代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思维幼年登基的皇帝,才有幸在紫禁城举办过婚礼。

极为尊贵的中轴线建筑,只有在皇帝大婚的时候,才能最完整的得到使用。因为大部分庆典,都集中在紫禁城的政治区域——前朝的三大殿,只有大婚那天的新皇后,才能乘坐凤舆,从午门,沿中轴线,直达内廷的坤宁宫。 
光绪大婚,礼仪非常复杂,从选后到洞房,历时104天才完成。
庆宽等人,最终出色完成了这一套《皇帝大婚图》,它共分为八册,以连环画的形式,为我们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全过程。
然而,有一个场景,是光绪大婚图中所没有的,那就是坤宁宫,也就是大婚洞房。
坤宁宫,这座明朝皇后的寝宫,自清朝入关后,被改为祭神和节庆朝贺的地方。大婚时,坤宁宫东暖阁,就是新婚帝后的洞房,他们将在这里共度三天。

画家们或许是奉旨替皇帝留点隐私的空间,但这一举动,显然阻止不了人们想象和探秘的热情。
坤宁宫东暖阁,依然保持着百余年前,光绪大婚时的布置。

最能传递新婚之喜的,是龙凤喜床上铺的被子。来自江南的精工织绣,一百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称作“百子被”,以象征皇帝多子多孙,江山万年。
古人认为:皇帝多子多孙,国运才能昌盛,而无后,对于皇室来说,是一个王朝行将覆灭的不详征兆。
洞房的精心设计,寓意不言自明。而这精心设计的苦心,终究落空。
这间看似喜乐的洞房,对没有爱情的帝后来说,只是苦闷生活的开始。


37 萨满祭祀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
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
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38 时间机器
在这座城里,时间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听到,可以被触摸,而有时却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奉先殿,是宫内皇帝的家庙,明清帝王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每年,皇帝出入这里至少六十次。如今,人们来这里,多是为了聆听时间的声音。

2004年9月,奉先殿内部改成了钟表陈列馆,近两百件钟表,是近200年世界钟表发展史的缩影,很多式样在这世上绝无仅有。 
最为精巧、数量最多的,当属乾隆年间制造的。其中一件,最受乾隆皇帝喜爱,以至于退居太上皇以后,还命人把那座钟,搬到自己养老的宫殿,以便随时欣赏把玩。
这座钟(铜镀金写字人钟),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机械装置组成。表盘部分,由英国伦敦制表名师提摩西·威廉森专门定制。下面的机械部分,则是由瑞士著名的雅凯·德罗家族铸造。

当时,外国的传教士们为了传播福音,想尽办法,来满足乾隆皇帝贪图奇巧的心思。

这座钟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位欧洲绅士,开动之前,先帮他将毛笔蘸好墨汁,开关打开,这位绅士就会工工整整地书写八个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
这是特意为满足中国皇帝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瑞士纳沙泰尔博物馆里,也收藏着几件原理类似的机械人,书写的却是外文。
在得到写字人钟之后,乾隆皇帝对于机械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当时,皇宫里另一位会书写“万寿无疆”的机械人,也被乾隆皇帝勒令:必须再学会写满蒙藏三种文字。机械师耗尽心力,却没能成功。
这些钟表,从西洋来到紫禁城,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小则改变装饰,大则整容,它们被视为精美的工艺品,计时是否精准,倒很少有人在意。
如今,这些钟表在经过调试以后,大多还可以运行,但曾经把玩它们的主人,早已离去。今天的人们,在这钟表的滴答声中,或许可以听到那些逝者的足音。

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又是有情的……

39 清风尚武 
弓、箭是制服猛兽的利器,也是征服天下的武器。弓马骑射作为满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尚武精神。
箭亭,清朝初年建于奉先殿的南边。奉先殿,是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箭亭建于此处,意思就是告诫子孙,不要忘记祖训,秉承八旗尚武的传统。
箭亭,是昔日清朝武举殿试的地方,也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
箭亭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二十根朱漆大柱,承托整个屋顶。它并不像一般的亭子那样是空敞的,而更像是殿堂,亭角微微翘起,房脊成人字形漫坡。 
每当皇帝操演时,列队武士擂鼓助威,箭亭大门全部打开,皇帝站在亭内开弓放箭,场面壮观,尽显皇家风范。
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入主中原后,解鞍挂甲,耽于享乐。
清乾隆为了防止满族骑射习俗的遗失,而至祖制湮灭,在亭内御制一座《训守冠服骑射》卧碑,碑文刊刻了清太宗皇太极,训诫满洲贵族不要效仿金朝,因忘旧制,废骑射,效汉俗,而导致社稷倾覆,国家灭亡的谕旨。
太宗皇帝,在告诫八旗子弟时曾说过: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是忘本亡国的根由。但这座措辞严厉,告诫子孙的石碑,没能阻挡历史的进程。

今天,似乎只有这些皇家的文物在提醒我们,曾经那个马鸣蹄鼓的王朝。
虽然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诸位皇帝,也多次在此检阅武举殿试,但是这些都没能重塑清风尚武的辉煌。似乎只有这些碑文,在祭奠那个已远去的时代。

弓箭,从清初拥有极高的地位,到最后被迫退出战场,是历史发展的结局,也是中国传统弓箭发展史上的终结篇。
清风尚武。
箭亭,是为信奉“马上得天下”的创国理念而设置,亭前跑马射箭,武举殿试,都随着帝国的衰亡硝烟散尽。

最终,箭亭成为了满清弓马骑射的纪念碑。

40 皇帝学堂
中国历史上,10岁以下当皇帝的孩子,一共有44位。
紫禁城里,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故事。

1572年的某天,一个小男孩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开始接管祖宗的江山,他就是万历皇帝,这一年他才九岁。

一个只会玩耍的孩子,怎么管理天下呢。
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史,当然不缺乏这样的经验。
万历小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皇帝定下了日常生活的规则:小皇帝每月只用九天上朝听政,其余时间,则去文华殿上课学习,文华殿,成了小皇帝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
它位于紫禁城外朝东侧,与西侧的武英殿左右对应。这里最早是为太子设计的,太子成了小皇帝,规格大大提高,原来屋脊上的绿瓦也改成了黄瓦。
皇帝必须要好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
自汉朝以来,皇帝就开始定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经筵、日讲这些概念,专门是皇帝听课用的。
辅佐万历皇帝的张居正,成立了一个皇家教材编写小组,把皇帝治理天下的故事挑选出来,配上图画和浅显的解释,作为小皇帝的专用课本,这本书就叫做《帝鉴图说》。

《任贤图治》,讲述上古帝王尧,求贤若渴,任用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
《览图禁杖》,则是讲唐太宗看到一本医术中讲“人的五脏都附于背部……”,便规定:日后用刑,不得鞭打囚犯的背部。

《敛财侈费》,则是讲唐玄宗晚年注重享乐,整个统治阶层生活奢华,造成老百姓生活艰难,国家也陷入困境。
这本书,像是今天的连环画册,在图文并茂中,讲述如何成为好的皇帝,吸引小皇帝的兴趣。
小皇帝,享受到天下最好的早期教育,但是他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帝鉴图说》虽然鲜活生动,但还是政治。
一向缜密的张居正,经常利用讲课的机会,阐述自己的主张,影响皇帝的决断。
在文华殿,皇帝不光要听讲,必要的时候他还要讲课。明清两代皇帝,每逢春分、秋分,要在文华殿举办讲座。

文华殿,可以说是紫禁城里的微型大学,皇帝学习、讲课、祭拜孔子、国家科举阅卷都在这里进行。君臣之礼,师生之谊,维护帝王千年的道统,在这个朦胧的空间里,尤其神圣不可侵犯。

41 内阁大堂 
明正德元年,宫廷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一方是内阁为首的外朝大臣;一方是皇帝宠信的内廷宦官。他们互相弹劾,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宦官占得先机,打压了大臣,曾经显赫一时的内阁大堂,一时,归于沉寂。
元、明、清三朝,共有五万多名进士,进入内阁,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这个院子就是内阁大堂。它偏离中轴,格局和造型显得简单朴素,但在四百多年前,这里一度是国家运转重要的枢纽,更是天下每个书生向往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