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面具的诗歌
摘要:布莱在其所涉足的文学领域扮演了种种角色,然终而归结为两种:其一为隐遁的面具,其二为公众的面具。本文从这两个角度来解析布莱诗歌中的心理世界。

关键词:布莱诗歌 面具 心理世界

从心理学角度,人的精神分为两个层面——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本文以意识层面的面具为切入点来探讨布莱诗歌的心理世界。荣格说面具是介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套复杂的关系体系,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留给他人确定的印象;其二,掩饰个人真实的本性。布莱在其所涉足的文学领域扮演了种种角色,然终而归结为两种:其一为隐遁的面具,其二为公众的面具。
一样诗人性情,两种彰显方式。

一、隐遁的面具

罗伯特·布莱(1926-)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最负盛名超现实主义诗人。
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在《雪地里的宁静》中,布莱是位孤独的隐者,独赏白雪,独斟岑寂。
在提及其诗歌创作阶段的生活时,布莱如是强调孤独的重要性:“我一直渴望深刻……在孤独中沉潜,是孤独引导我捕捉心灵的呼唤。”布莱认为孤独是诗人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
体悟孤独,化生心境,遁入洪荒,以期顿悟,这与王维“乐往山林,志求寂静”“默语无际。不言言也”之妙悟不谋而合。心境乃诗歌境界之根本。禅宗认为:“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
”对佛学而言,其本意是要揭示境之虚妄,以破除人们对外境的执著;而诗家所谓境是对诗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及意识对象化的呈现。诗禅固异,然“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观照宇宙变迁,万物兴衰,必省禅意;寄兴流觞曲水,茂林修竹,必生诗情。
遁迹自然,托意山水,不近尘嚣,不起世虑,任性无往。了然澄澈。“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所以诗禅结合。
既是必需,又是必然。
中国自唐宋以来,不乏诗禅妙合之佳作。
诵读布莱诗歌,不仅可体昧丝丝孤独况味,还可参得缕缕禅寂清韵。黄宗羲道:“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人境俱夺,能得其至清者。”人境俱夺之清,也即禅境之空寂。布莱固不为僧,却颇有归隐之风。
“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僧,以僧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瑞士哲学家M·皮卡德在其作品《岑寂世界》中如是说:“岑寂无始无终,它似源于万物之初,莹澈无尘;大象无形,永无止境。”此话亦合适于评价布莱诗歌中那绵延无尽的岑寂,以及岑寂之后那袅袅不绝的天籁之声。“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此“静”非如松风不动,林鸟未鸣之静,乃谓意中之静:此“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之远,乃谓意中之远。其诗集《雪地里的宁静》深得此静此远之妙。
静而得境。倏然以清;慧而遣辞,粹然以丽。另外,其诗之岑寂也象征着一种无形无象却无处不在的无意识的力量,潜藏在那片皑皑的雪地之下。那是片厚重的岑寂,因为在那片厚重的岑寂中潜藏着诗人厚重的心灵。《劳作归兮》是首极好的展示静中之声、远中之韵尽在诗人意中的佳作:“月华满虚室,抚树若有声/冰下水,塔上铃,梵乐袅袅,聋儿且听。”(自译)在这首诗中,布莱即景起兴,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心与境谐,因心而得。。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