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村夫
长亭送别
金章玉句
分析

1、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
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
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她眼中流出的不是泪啊,是一个新婚妻子的血。这一段曲词,景物肃杀,情感凄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2、 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思路点拨】“金钏”,就是戴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在大道旁专为送别饯行而设立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玉肌”,古代称美女的身体如玉,此处指莺莺的身体。


【参考答案】崔莺莺刚听见张生道别的声音,手腕上戴的金镯子马上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亭子,身体马上就瘦下来了。这种离愁别恨有谁知道啊。

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崔莺莺对张生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3、 分析下列句子中蕴藏的情感。

虽然是眼底人千里,切近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思路点拨】前两句是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饮完这杯送行酒。后三句却突然翻转:哪里还要饮什么送行酒啊,还未饮酒,心早已如醉如痴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已被折磨得如同死灰一般了。
前两句是后三句的映衬和对比,是一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是由离别的悲哀转向无可奈何时的一句宽慰话。
它使得“耍孩儿”这首曲词错落有致,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波澜起伏。接下来作者放纵笔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还没有饮酒,就已经情迷意乱,眼中流出血泪,心中如同死灰。后三句同前两句形成对照,是感情的突变,由一刹那间的宽慰,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

鉴赏


1、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思路点拨】这是张生走后,作者为崔莺莺安排的一段曲子。这里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黄昏时分秋天郊外的画面,而崔莺莺就在这幅画面中留恋徘徊,极目远送,思绪万端。
“无人语”和“听马嘶”既是对景象的客观描写,又紧紧扣住了崔莺莺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情景相生,自然贴切。


【参考答案】“无人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二是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本来就够冷落凄凉的了,偏偏在这个时刻,从秋风中传来了马的嘶鸣,这是张生在驰马赶路啊。
这声马鸣,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寂静,也撕裂了崔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无人语”和“听马嘶”,运用了“无声”和“有声”两相照应的手法,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崔莺莺极度的悲哀。



2、赏析下面这段唱词的语言特色。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思路点拨】赏析语言,一方面要把握词语本身的含意,从中品味文字的奥妙,另一方面要透过字面的意思,挖掘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这段曲子,以连珠对的形式,巧用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儿化音多种手法熔于一炉,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凸显了崔莺莺的无限伤感。
张生要走了,崔莺莺十分凄楚。今后的日子里,她会感到孤独、无助、烦闷,觉得生活失去意义。
从此,她将无心梳妆打扮,只会用昏睡和哭泣打发时光。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是一个封建叛逆发自内心的呼喊:“这岂不闷死人吗。这岂不闷死人吗。
” “兀的不”就是“这岂不”,“闷杀人”就是“闷死人”。这两句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文旨纲要

【释题】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出来阻挠,要求张生科举及第做官后,才准许成亲。
为此,张生离别崔莺莺进京赶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

【脉络】按照元杂剧的体制,一折戏里只能有一个角色演唱,其他角色只能道白,《长亭送别》由崔莺莺主唱。

唱词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部分:一、赶赴长亭。由“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组成。
二、长亭饯别。由“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八支曲子组成。
三、长亭嘱咐。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六支曲子组成。
四、夕照映愁。由“一煞”“收尾”二支曲子组成。

【主旨】这折戏通过莺莺的唱词,刻画了崔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崔莺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的斗争。
古人写愁的名句
诗仙李白高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用愁绪染白了头发。

南唐李煜低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愁绪放在了春水中。
宋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他把愁装上了船。
李清照更进一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的愁压得船无法启动。
宋人石孝友《玉楼春》:“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他把愁搬上了马。
元朝的王实甫更是把愁装上车:“算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从以上的名句可以看出,古人写“愁”,有继承有发展,有吸收有创新。 因此,我们中学生要多读多写,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学习前人,吸收前人,通过创新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元曲鉴赏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熏熏。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赏析】这是王实甫仅存的唯一小令,也是元曲中少见的佳作。
曲子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远离的情人,深锁闺阁重门,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愁闷。面对杨柳、桃花、暮雨、黄昏,无时不在触景生情,以至于不知不觉中人都消瘦了。全篇表现出女主人公难以摆脱的惆怅心情,缠绵幽怨,写得十分含蓄而有分量。
小令的前半部分,先通过工整对仗的句式,描写渲染出一个令人伤怀的环境氛围。遥山、远水,使人联想到远离的情人;杨柳、桃花,使人联想到易逝的青春;暮雨、黄昏,使人联想到心境的凄凉。

后半部分,用重复和排比的句式写情,直接深入到女子内心的世界——具体刻画黄昏时分女主人公的惆怅心境。“怕黄昏忽地又黄昏”,承上启下,一个“怕”字,写其孤独和相思之深;一个“又”字,开拓了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写得人肝肠寸断。
最后“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以夸张的手法,增强了相思的力量,使人仿佛看到这位消瘦女子的倩影。
全篇词采婉丽,语言清新,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体现出王实甫创作兼有妍丽与本色的艺术风格。
笔试殿堂。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