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两个已一个共念什么
在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中,一共出现了“两个半”外交家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不得不打开自己的大门。那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外交方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被扫进了垃圾堆。
而初期的国人普遍不懂外交,和外国人打交道时经常陷入外交陷阱。从中国近代开始以来,中国一共出现了两个半杰出的外交家。
一位是晚清的李鸿章,一位是总理周恩来,另外“半个”是顾维钧。
一、一生劳务、兢兢业业的李鸿章李鸿章一直自称自己的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合纵和连横演变出来的。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不变的真理,大清国自然也不例外。1894年,中日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李鸿章十分清楚清朝军队的实际情况,他在尽全力避免战争。他给光绪皇帝准备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将朝鲜并入中国,使日本失去口实;中策是将朝鲜向欧洲各国开放,让日本无从下嘴;下策是调集军队,与日本一决雌雄。当时李鸿章的态度是支持中策,但是“愤青”皇帝和他那个书呆子老师翁同龢却选择了下策。
最后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还得李鸿章跑到日本同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们谈判。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慈禧和光绪一口气跑到了陕西西安,说什么也不回北京。
最后已经77岁高龄的李鸿章不得不从广州再跑到北京,同11国代表谈判。如果说当年的甲午战争是城下之盟,那么此次庚子战争简直就是刀俎鱼肉,都这个时候了,李鸿章还不忘了挑拨各国的关系,瓦解他们的利益共同体。首先李鸿章利用了东北问题调拨了沙俄和日本的关系,然后又利用欧洲矛盾挑拨法德、英德之间的矛盾。
经过了这一切以后,清朝还是赔了4.5亿两白银,但是比起刚开始的10亿两已经低了一半了。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了诸葛亮。孙中山先生的评价也很高“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毛泽东也有评价“水浅而舟大也。”二、灵活平等的总理周恩来现在很多文章总是记录一下周总理外交机智灵活的段子,其实周总理的功绩远大于此。
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美两国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这个仗打得有些不伦不类。
由于当时中国和美国并没有宣战,所以周恩来多次通过中间国印度,传达谈判的意思。在1960年以后,因为藏南问题,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周恩来先后两次赶到印度的新德里,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判。
谁知尼赫鲁得寸进尺,那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紧接着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打响了。在“那段”时间里,周恩来总理一边要保护那些老同志,另一边还要安抚那些工人。在与苏联的关系僵化以后,周恩来开始迅速与美国接触,通过一些列中级的会谈,最终确定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在70年代,中国和西方很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以后,各国对总理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菲律宾方面称周总理为“外交棋盘上的一位棋王,”澳大利亚称周总理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设计师,”法国的评价也很高“在处理外交和人与人关系的艺术方面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大师。
”三、不得其时的顾维钧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五四运动是因为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在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发言的正是顾维钧。顾维钧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在巴黎和会最后的辩论中,顾维钧以几乎完美的口才驳倒了日本代表。
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称这是“猫戏老鼠”,但是由于国家实力才能证明一切,最终列强还是讲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凭个人能力而言,顾维钧完全不逊于上述两位,当他不得其时,所有的策略都是被迫应付。这属于被动外交,和前两位的主动外交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称之为“半个外交家”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顾维钧为抗战的胜利多方奔走,苏联、英国、美国甚至德国,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在利用自己的外交手段到处寻求援助。
汪精卫投降日本以后,也曾拉拢顾维钧去南京,但是做人的底线是绝不能破的。在顾维钧去世以后,有人对他的一生做了完美的评价:“忍辱负重,巧于周旋,外交奇才。虽有拳拳爱国之心,恨无全心报国之门,只能委曲求全。中国近代之缩影。
中华志士之楷模。风流倜傥,学贯中西,博学高识,国人之骄傲。”。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8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