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警策
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
姓名:侯怡心
摘要:本文在根据教材《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再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论》、《知道点中国文学》等多种资料从陶渊明的时代文化背景、主要事迹、著述等多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他融汇传统的儒道玄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他的著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立于世的人生哲学。不仅对后世文学作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不能仅仅以隐士和诗人来看待他。

关键词:陶渊明  宗教    文学审美  儒道玄
正文: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
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他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的生活写照。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
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三十首,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
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的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世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这样的诗句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三十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陶渊明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其作品今存诗121首。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绝非佛教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与佛教 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
如何对待死亡。
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之说,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取舍调和佛道二家,形成“自然”哲学。
《搜神后记》是干宝《搜神记》的续书,也是一部侈谈鬼怪、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又称《续搜神记》或《搜神续记》,共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题陶潜著。隋唐亦多题为陶渊明所作。
这部作品也是陶渊明深受佛教影响而作。
《搜神后记》在内容上多记神仙方术、鬼物精怪、人鬼交通、山川风物、死而复生及佛教故事等,多采自当时的传闻,有许多都是优美的传说故事。

神仙方术,作为“侈谈鬼神”的志怪小说,这是它的重要内容。其中,《丁令威》、《袁相根硕》、《白水素女》都是文明后世的优秀篇目。
如《丁令威》: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此则文字简洁通俗,然仙人化鹤归乡却写得非常生动,化鹤奇想与翩翩的鹤姿,同仙人高洁渺远的形象妙合无迹。
且空中之言不仅具有民歌俚俗的风格,而且对世间的感叹也颇有深意。丁令威化鹤归辽的传说,在后世流传颇广。写方术的如《吴猛》条既写了其道术之奇异,更主要写其为人之孝,很有人情味。

精怪类传说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继续,尤其在乱世中更易衍生泛滥。然而随着时代的转换却使之少了原始的天真稚气,添了复杂的景象,珠玉与粪土、迷信与真知杂然纷呈。
精怪作祟害人与人征服精怪的怪诞迷信故事中,亦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的善恶观念。书中精怪甚多,如狗怪、鹿怪、鹤怪、蛇精、狐精、草木精怪等等。
较有意义的是人征服精怪的故事。书中死而复生的故事也是较优秀的作品,并多和爱情相联系,如《马子》和《李文仲女》。
《搜神后记》内容庞杂,若剔除其迷信成分,还是曲折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精神思想领域儒释道各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影响。其优秀的传说故事亦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社会理想、是非善恶观念、道德观念及婚姻爱情观念等等。
应当说,陶渊明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从他的著述和行为取向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思想倾向。
从根本上看,他得力于本土固有之儒道两家的思想养分最多,并且有自己的取舍和融会。作为一介寒士,陶渊明在当时难觅知音,到宋代才迎来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高潮。这是因为唐宋时期,是儒释道走向真正交融的历史阶段,其成果之一就是禅宗——中国化佛教的繁荣,士林谈禅蔚然成风。禅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已经与其母体——印度佛教的禅学迥乎不同。它彻底破除了任何对语言、概念、思辩、权威、偶像的执着,瞬刻中见永恒,刹那间可终古,劈柴担水即可明道,超越一切时空因果,“我即佛”、“佛在心中”,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是这种人生境界才是追求的“本体”。这一人生境界的高层也就类似于审美境界,依旧没有超脱中国传统智慧的樊篱。这与陶渊明的最高理想有着深层的相通之处,没有对另一世界的期盼和憧憬,在现实世界即可完成对当下的超越。
这也可用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形容。不过儒家是追求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在几千年来的中国专制政体下难以落实,而在陶渊明和禅宗的这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中却很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极盛时期,印度外来文化已被彻底同化,以实践理性、乐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经灌注入儒释道三家的骨血深处,加之宋代已无门阀世族势力,平民知识分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于陶渊明也易于接受。
从上可以看出,陶渊明以自身的言行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他以审美代宗教,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推其精神实质,与中国佛教采儒道精髓以创立禅宗,颇有近似之处。“然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语)。
注释: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59页)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59页)
(江赟  《知道点中国文学》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  77页)
(赵冬栓  《魏晋南北朝文学》  306页)
(王灵均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8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