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秾纤
辛弃疾作品中的白发意象分析
内容摘要:
辛弃疾不但是南宋历史上一位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诗人。他痛愤女真贵族对中原地区实行残暴统治,不能容忍南北分裂、山河破碎。他的爱国精神和宏伟词篇,被后人誉为“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他的一生英雄了得、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坎坷凄苦、郁郁而终,“白发”意象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是他对无情现实最有力的控诉。

关键词:
辛弃疾  白发意象  分析
辛弃疾一生所写作的歌词,为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共还有六百二十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就其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秾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它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然,笔者发现,在辛弃疾现存的这六百多首作品中,有五十首左右的作品都出现了“白发”这一意象,这样的比例算是相当高的了。为什么辛弃疾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白发”意象。
辛弃疾究竟想通过“白发”这一意象表达些什么呢。

根据邓广铭先生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分类,笔者做了粗略的统计,江、淮、两湖之什共词88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9首(1174年约3首,1175年约1首,1178年约3首,1180年约1首,1181年约1首);带湖之什共词228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25首(1182年约1首,1183年约1首,1185年约1首,1186年-1189年约19首,1190年-1192年约3首);七闽、瓢泉、两浙、铅山诸什共词285首,出现白发意象的词约有16首(1193年-1194年约4首,1196年约1首,庆元中1首,1200年约4首,1201年约4首,1203年约2首)。

从以上的统计中不难发现,出现白发意象的作品最多的集中在辛弃疾被王蔺弹劾后定居带湖的十年,而其中一一八六至一一八九年就有十九首之多,此外密集出现有白发意象的作品的是一二○○年至一二○三年这三年间,约有十首之多。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这样的一个人而藉歌词作为“陶写之具”,他的歌词就必然和那一时代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联,在辛弃疾的作品当中一定有着具体的表现,因他自身的坎坷经历,其作品中出现的白发意象一定有其自身重要的情感表达。

(一)从南归之初到封疆大吏(1162年—1181年)
1163年宋兵在符离溃败,主和派的人物和议论又在南宋政府中抬了头。
辛弃疾热切地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他挺身而出独抒所见,写成《御戎十论》、《九议》上呈,又几上疏论,却没有引起任何的注意。1172年春间,辛弃疾被派做滁州的知州,半年之内便获得斐然的政绩,可1174年春间,辛弃疾便被调离滁州,又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这首《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便是辛弃疾在叶衡幕中做参议官时所作: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人们都说头发是因为忧愁而变白的。可以想见,词人因忧愁国事,此时头发可能白了不少,虽然他这一年不过三十五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他看到那满山雪白的沙鸥,由白发象征“愁”,想到沙鸥“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实上当抗战低潮之际,有些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而辛弃疾对敌斗争的信心始终不曾泯灭,这就难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鸥了。此处的白发意象,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却并无绝望之感。
同一年,辛弃疾所作“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和“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酒泉子》)两词中均出现了白发意象。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白发欺人”、“头尽白”却依然壮志难酬,怎不教人心生忧愁。为国心忧却无人问津,深深的无奈便由这“白发”体现出来了。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此词作于二年茶商军既平之后,约1175年,“辛弃疾捕寇有方,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动”,虽还留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但依照皇帝的指示,给辛弃疾加上了一个职名:秘阁修撰,这对于辛弃疾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吧,多年的坚持,虽已“头白”,虽与自己心中所盼还相差太远,但终究是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此处出现的“白发”,算是对自己多年不如意的总结吧,有事过境迁后的感慨,一丝淡淡的哀愁隐含其中。
1176年到1178年,辛弃疾“二年历遍楚山川”,每一地方,每一官位,都是这样的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他本人也深深地感觉到转徙频繁之苦。
如《满江红》所作: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作者曾于淳熙四年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吴楚地是他经行之地,如今时隔一年再次经过,一切仿如梦中。“旌旗未卷头先白”,一个志在报国的英雄人物,整日辗转行旅,怎能不感叹岁月蹉跎,忧伤功业未就。
“头先白”则是作者内心无奈、忧伤的外在体现。
“别恨妆成白发新,空教儿女笑陈人。
醉寻夜雨旗亭酒,梦断东风辇路尘。”(《鹧鸪天》)“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水调歌头》)“白发还自笑,何地置衰颓。
”(《水调歌头》)“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菩萨蛮》)这四处出现了白发意象,作者正当壮年,却已经南归十多年,壮志被不断销磨,“白发”、“白首”与“白头”正是年老的象征,辛弃疾一再表示自己已老,时间一去不返而大业未成,这种无奈唏嘘无时无刻不萦绕心间,透过这白发意象渗透出来。
纵观辛弃疾这二十年的仕宦过程,他胸怀满腔忠愤之气,要为保卫祖国竭智尽力,他每到一处都尽力而为,随时随地都是打算要建立一番功业的,但却始终未遂其志,盘桓在他心头的点点苦闷、忧愁与无奈,将他的青丝销磨成了“白发”。

(二)信州十年的闲退生涯(1181年—1191年)
胸怀中燃烧着熊熊烈火,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这就是退居上饶之后的辛弃疾心情上的苦闷和矛盾之所在。
被弃置不用,辛弃疾只有开解自己,《水调歌头(和信守郑舜举)》: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
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岁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已是满头“白发”,要服老,要静心闲居,这是对自己的劝诫,此处的“白发”有看破世事、以老自居之意。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处的“白发”是写翁媪,淳朴和谐的田园生活,给了作者少许安慰,作者也从朴实平和的农民身上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也许,只有在这美好的田园风景前,辛弃疾才能暂时忘却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吧。
然而人生岁月有几,难道就永远不再使他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生民而效命的机会了吗。
他对此又实在感到不能忍耐: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
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白发齐生如有种”,可见白发之密,忧愁之盛,作者心中的苦闷跃然纸上。
辛弃疾一心想着祖国人民,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可是一年一年被宋廷弃之置之,种种不平、愤懑、忧愁、自怜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无限的苦闷、深深的感伤、不尽的彷徨: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不见可怜人,一夜头如雪。
”——《生查子(山行,寄杨民瞻)》
“试看如今白发,却为中年离别。”——《昭君怨(送晁楚老游荆门)》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代人赋)》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满江红》
“仄月高寒水石乡。
倚空青碧对禅房。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定风波》
“白发怜君,寻芳较晚,卷地惊风雨。问君知否:鸱夷载酒,不似井瓶身误。
细思量,悲欢梦里,觉来总无寻处。”“东南形胜,人物风流,白头见君恨晚。”“白头笑我,年年送客,自唤春江渡。”
这处处“白发”,均显密密“哀愁”,他英雄了得却无用武之地,受排挤、诬陷不容辩,当初一心南归满怀抱负竟落得如此田地,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
英雄挂靴,被逼无奈,满目凄凉,只落“白发”满头,这“白发”是如此的悲壮醒目,几百年后依然令我们痛心不已。
可是即使辛弃疾有心闲居,却也不得清静,宋廷内的斗争又将他卷入。
淳熙八年罢官之后,稼轩闲居已经七年,忽有邸报登载作者“因病挂冠”之说,显又是捏造。作者退闲多年以后,对围绕自己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早已一笑了之,但这次邸报的消息,毕竟让作者触动了心弦,深感命运的不公、负荷的沉重,所以不愿再缄默,写下了这首公开作答的词《沁园春(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予以病挂冠,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
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  此心无有亲冤,况抱瓮年来自灌园。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在身。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
他在极度苦闷中彷徨,他想摆脱烦闷,寻求人生观,这是入世与出世纠缠不休下的思考,是志士凄凉的自诉。“白头能几”白头言人老,能几,言馀生能有几何。定应独往,这一句是自料馀生无多,必定要独自归去。
作者借用这两句白诗,是说自己既然早退,自然当终老青山。这是对流言的回击,却真是作者的心里话吗。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14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