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适切
《信息技术适切运用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1、现代化社会人才素养的需要。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学校教育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关注到未来人才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学习工作将逐步取代纸张化的原始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学生拥有更大潜力的一个必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



2、课堂教学现状改善的需要。
当前影响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小学生认知形式的心理需求,也不能解决教材文本的直观生动的呈现,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无法抗拒地推到了我们面前,不是围观与等待,而是选择探索和挑战。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及常用的媒体设备的课堂教学相比,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能带来什么。怎样的教学内容使用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超越传统课堂,更好地体现它的优越性。
技术的运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各教师应当主动聚焦到适合的教学工具小软件的运用研究上来。



3、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进入新世纪以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实。先后完成省级课题《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等立项课题。随着硬软件实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组10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发表、获奖论文千余篇,被收录在各类论文集中。每年都承担多节区级及以上研究课、参赛课,在此期间,同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市级课题研究。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校电教装备逐渐改善,原有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向前推进,因此生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不仅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关联,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高度相关,更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为有效教学理论的充实提供实证性资料。


2、实践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创新人材的培养。同时,通过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其过程中形成能够驾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师资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我们觉得此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实现信息技术掌握和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双赢的潜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把视频、音频、动画结合起来,可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对不少知识情境进行逼真的模拟再现,具有信息丰富、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特性。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更紧密。
课堂教学的日益深化,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教育思想与先进技术的不断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题的突出价值在于实现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师中的普及转变为电教手段应用的深化;在于不断引发教师思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有效教学的模式;在于寻找优秀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新知的需求;在于为数字化校园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实践探索经验。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核心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这些概念正在实践中逐步清晰化。


1、“信息技术适切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是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技术的运用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
所以在在运用技术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发挥其提升教学质量、增进教学实效的作用。


2、“有效教学”:本课题指学科教学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教学全程的有效性,它集中指向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整合教材,优化内容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及课堂中多元互动等方面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素养。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尤其是白板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学科特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课型。



(2)制定并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影响的观测量表,以此提高学科研究的针对性,形成一定策略指导日常教学。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运用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研究内容
本课题开题不久,我们坚持两条:一是研究的目的性,我们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目的而进行;二是针对性,我们的研究必须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按照这两条,我们对课题设计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了一定的思考。


(1)、运用观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积极影响。

①观测表的制定与运用研究;    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研究。


(2)、同类课型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
①新授课堂中电子白板等技术的适切运用;②练习课、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适切运用信息课术测表观测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适切运用;③媒体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适切运用。


(三)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开展问题解决、困惑研讨。研究中以课题组、教研组为载体,集体备课、预设课例,组织评课分析,把握研究进程。



(2)、坚持横向互助纵向引领研究方式,按课题核心组、同类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个人研究等四个层面分层展开、有分有合。



(3)、领导亲历、行家指导,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引领,由主持人全程适时调控研究进程,请行家定时参与指导。形成以下研究推进方式:理论学习——实践分析——反思调整——深入实践,达到在学习中初步感悟,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反思,在反思中调控整合不断深入的研究效果。


2、研究过程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初步建立了课题管理系统,拟定了课题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实施网络,确定以语文、数学、英语、信息这几门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成立研究核心组成立研究核心组,成功的完成开题活动;在启动阶段初步拟定课堂观测量表。

在这阶段是实质性的研究阶段,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来思考一节节课例。重点研究教学环节中媒介选择,呈现时机的合适性,以及更适切的媒介匹配问题。


(1)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总结性、反思性研究,形成理性认识。


(2)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由教师协作,以学科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探索最佳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



(3)个案研究法: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适切运用的教学个案,注重前后案例的比较,传统与整合案例的比较,提炼出个性化的操作样式及有效做法,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4)经验总结法: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提示其内在的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理论,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识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工作


1、理论研习:对信息技术的文献研究及理性思考。以教师的实际教学表现为研究起点,对其教学组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发现主要问题,然后督促其利用好课题手册进行个案研究,一个阶段后再对其进行观测,从而感受其教学中策略使用的变化。
从表面上看是操作表层的教学技术改善的研究,但就其实质是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长期思考。教学策略的选择前提是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这可以通过学理论书籍和实践刊物来获得,可以在研究组的经验交流分享中获得。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坚持走读书研究与研训结合的实践探索之路。读书研究方式:荐读——研读——评读
荐读:根据每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教师理念行为改善的需求为荐读的切入点,课题组每学期推荐必读文献3-4本。

这里是我们课题组读过的部分理论书籍:
课题组阅读文献一瞥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2
钟启泉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解读
3
钟启泉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4
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
5
张建明、徐晓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7
李德文
教学软件设计的新思考
8
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面向未来教育之桥
9
林崇德
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
10
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
11
刘加霞
在“解构”与“建构”中实现有效学习
12
上海教育科研
课堂互动教学与学生发展
13
蒋丽清、薛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研读:我们要求教师要能够对针对课题进行理念的研究感悟,联系研究实践撰写读书笔记,形成课题化“研究与思考”读书笔记。
评读:组织课题组内研读感悟交流与点评,以达到资源共享,以读促研。


2、工具开发:初步拟定课堂教学观测量表。研究工具是衡量研究的一把标尺,它的开发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程和有效程度。
我们在认真参考了课程专家的相关研究表格后设计出了一些符合我们研究需要的表格。一直以来,我们的研究坚持用表格中的数据或等第分析来反映行动研究的进程。
我们认为这是可测量的,且方法科学,通过研究前后的对比,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取得的最初的成果。有了这样的表格,我们便以此为工具来研究教学中策略运用的优劣情况。。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