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作文大全】

中考诗歌作文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1)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他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议论,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的感慨。
  3.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以方便,其结果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8.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9.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10.《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11.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的“浸”字既写出溪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2.这首词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溪边长着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暮雨子规啼。  下阙抒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暗写了诗人望月,从哪里可看出。  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
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不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目,这种暗扣诗题的写法,就是诗歌评论家所说的“以实写虚、以实涵虚”,手法独特,有韵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设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不具体引出“秋思”的人家,却用发问的口吻,去叩击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就不同的遭遇,抒发各自的情怀,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诗的容量更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人家的疾苦,在此流露出无限同情的爱心。此句立意精巧、出语高妙。
  3.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赏析可从其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语言:“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意境:前两句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主题: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然后通过委婉的问句表达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在望月的,:“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5.阅读《静夜思》赏析,并模仿它来说说你喜欢的咏月诗词和喜欢的理由,可从其语言内涵、意境等方面入手分析。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色,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的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1)“地白”的意思是_____。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选择。 

1、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天街指京城的街道))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E.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二、按要求默写。 

1、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中任选两个对象,各写出一句咏叹它们的古代诗句。  示例:春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
  春:。 

2、诗人韩愈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手中虽没有彩笔,却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想象地描绘了雨后春草初生的色彩,让我们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妙笔生花。 

3、写出古诗词中一个完整的比喻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赏析。 

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雨、草色(答“烟柳”不对)。这首诗细腻真切地描绘出早春特有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试分析加点词好在哪里。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
早春时节春草初生,娇嫩细小、零零星星,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又似有若无,“近却无”三字将初春小草的特点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2)绝胜烟柳满皇都“绝胜”一词是“远远超过”之意。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景色作对比,着力赞美早春之美,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细小、滋润,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5、诗的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早春景色之美。
 

6、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写秋景秋情,你觉得它们表达怎样一种感情。明快乐观的感情。  2.展开想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是怎样的。
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上,一行仙鹤冲天而上,这时诗人仰望天空,不由诗情澎湃,仿佛也随着那仙鹤悠悠然直上碧霄。  3.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5.“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2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说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均给2分  答:  6.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2分)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说明:意近即可给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通过丰富而巧妙的艺术想象,将月亮赋予人的情感色彩,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诚挚的情谊。  5.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6.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7.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七年级古诗词赏析

(2)
来源:本站原创 2011-12-20
12:
44:02
[标签:七年级语文 古诗词赏析]中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3.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4.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4.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2分)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评分标准:2分,写景和特点各1分,意对即可。)5.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
说说你的看法。(2分)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十一)《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品析词中"更著"和"开"的作用。答:"更著"二字力重千钧,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开"形容尽管环境是如此恶劣,对梅花的压力是如此之大,但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2.比较此词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共同之处。
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不同之处。
其一,词中的梅花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其二,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7.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9.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1.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苍凉沉郁的思想。
1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情感。
(十四)《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根据此诗写出四种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自然景物归雁、大漠、长河、落日。2.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都用得逼真传神,试言其妙处。
答:"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一个"直"字写出了大漠辽阔无边,狼烟笔直地冲向天空的壮观景色;"圆"字表现出日与长河相映成趣,给人以温润之美。)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答: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6.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7.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春天。
9.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8.全诗叙述了诗人出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十五)《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D)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C.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显然过分。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李白登上黄鹤楼,曾自愧不如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请你说说《黄鹤楼》这首诗好在哪里。答:①抒发了对千年名楼黄鹤一去不返的怅惘之情,激起人们的共鸣。②前四句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后四句展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优美感人。
③诗篇交替出现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弘;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