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嗤笑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难点: 
领会文章结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都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等,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关于二战的文章——《在柏林》。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驶出柏林的火车上,一位预备役老兵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两个“静”有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发疯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不仅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蓄势铺垫,感受技法。

1.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小组交流讨论,生回答,师明确: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捉摸不透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有文章开头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课文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板书设计】
开端:交代背景、人物及事件

(1)

在柏林    发展: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笑,  战争残酷,
老兵解释原因(

2、3)        给人民带来苦难

结局:车厢寂静

(4)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蓄势铺垫的写法和无声胜有声的结尾是本课的写作特点,因此我的教学重点也围绕这两点展开。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内容,如两个小姑娘之前“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以及老妇人一直数的“一、二、三”,然后再阅读老兵说出的真相。
有了前后鲜明的对比,最后老兵揭示的真相才会让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不足的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所以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可能不是很有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7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