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英语培训】

颇有微词
尼采的自诩与发疯辨正
鲁迅的名篇《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每次读到这里,两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尼采“自诩”过太阳吗。
尼采发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个令许多人痴迷的人。他因宣告“上帝死了。”而使西方世界震撼。
他的“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权力意志(或译强力意志,冲创意志)”“超人”哲学、“永远回归(又译“永恒重现”)”均似一枚枚原子弹,给世界思想界带来巨大冲击。其思想、论著影响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加缪、萨特等,也引起过德国乃至世界众多文学大师强烈的共鸣,如黑塞(写过《《查拉图斯特拉的复返》)、托马斯?曼、里尔克、萧伯纳、叶芝、斯特林堡等。

尼采在中国发生影响不晚于1902年。这一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就提到“尼至埃”(即尼采)的名字:“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两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一曰尼至埃之个人主义。
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尼至埃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牵制。”1904年,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与尼采》,推崇他“以强烈之意见而辅以伟大之智力,其高瞻远瞩于精神界”。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赞扬尼采“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亦新生活之先驱”,“张大个人之人格”,在当时国家、民众积弱不振的处境下,尼采的自强哲学引起鲁迅很大的共鸣。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由于尼采彻底否定一切旧传统、旧道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跟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吻合,尼采受到追捧与鼓吹,徐志摩、蔡元培、傅斯年、田汉、高长虹、茅盾、郭沫若、郁达夫、朱光潜等均是其拥趸。
鲁迅也受过尼采深刻的影响,尼采也应是他喜爱的作家。因为鲁迅曾译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第一部的《前言》的三段,译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而且是用古奥的文言翻译的;后来又用白话再译《前言》的前九段,是为《察拉斯忒拉的序言》,刊于1920年6月《新潮》杂志第2卷第5期。鲁迅曾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精髓是“鼓励人类日渐向上”。他在《随感录四十六》里说:“那达尔文易卜生托尔斯泰尼采诸人,便都是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
”1925年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里说:“卢梭,尼采,托尔斯泰,伊孛生等辈,若用勃兰兑斯的话来说,乃是‘轨道破坏者’。
其实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并非想挖一块废铁古砖挟回家去,预备卖给旧货店。中国很少这一类人,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问题是,鲁迅1934年的《拿来主义》对尼采颇有微词甚至不敬:“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诩”者,“自夸”之意也,本是贬词。
何况文章里举出尼采是为了批判中国的“送去主义”行为。在此,尼采变成自大、狂妄之人了。也许,台湾的陈鼓应先生所言有理:“他(鲁迅)并不是真正对尼采世界观的整个哲学体系有深入研究。”史华兹教授也说:“鲁迅从尼采获得的并不是他的思想的全部,而只是一些受人欢迎的感动力。
”兹将两个问题予以辨正,就教于方家。
问题一:尼采“自诩”过太阳吗。
在尼采的自传《瞧,这个人》里,可以读到这些醒目的语句:“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不是一个普通人,我是炸药”、“我所肩负的宏大使命与我的同时代人的渺小之间,有着巨大差别,这是因为他们既未曾听过我的讲话,也未见过我本人”、“我怀着对后世的责任感,努力不懈。我完成了如此之多的伟大工作――在我之前没有人做过,在我之后也不会有人做。”……从尼采的言行,可以看到他的自负,而这种自负又是自信的表现。他热诚真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使人忘记了他的狂,因为他的身上不仅有“狮子”的精神,还有“骆驼”的精神。

应该说,自负而自信的尼采并未“自诩”过太阳。只是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言》里,有过一段查拉图斯特拉“称颂”太阳(请注意:也不是“自诩”太阳)的话语:
?死?图斯特拉三十岁时,离开他的故乡和故乡的湖,到山里去。在那里,他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独,十年不倦。可是最后,他的心情变了――某日清晨,他破晓即起,迎着朝霞走到太阳的面前,对它如是说道:
“你这伟大的星球哟。假如没有你所照临的人们,你有何幸福可言呢。
十年来,你向我的山洞这里升起;如果没有我,没有我的鹰和我的蛇,你会对你的光芒和旅程感到厌倦吧。
可是,我们每天早晨恭候你,接受你的充沛的光,并为此向你感恩。
瞧。
我饱厌于我的智慧,就如蜜蜂采集了太多的蜜,我需要有人来接取智慧。
我愿意赠送和散发,直到世人中的智者再度乐其愚,而贫者再度乐其富。
因此我必须下山,深入人世,如同你每晚所经历的,沉到海那边去,还把你的光带往那下面的世界,你这无限丰饶的星球哟。
我必须,像你一样,下降,正如我所要下去见他们的那些世人所谓的没落。

就请祝福我吧,你这宁静的眼睛,即使看到最大的幸福,你也不嫉妒。
祝福这个快要漫出来的杯子吧,让杯里的水变得金光灿烂地流出,把反映你的喜悦的光送往各处。

瞧。这个杯子想要再成为空杯,?死?图斯特拉想要再成为凡人。”
――于是?死?图斯特拉开始下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htra)之口说出自己哲学思想的一本书。“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国国教拜火教之祖琐罗亚斯德的别名,是尼采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尼采本人,何况查氏也没有“自诩”为太阳。

问题二:尼采到底为什么发疯。
鲁迅的文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颇耐人寻味,尤其是转折词“然而”后的那句。尼采的确发过“疯”,但原因是什么呢。
    综合起来有四个原因:一是遗传。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一位牧师,于1844年10月15日有了长子尼采。除了他们三人,家庭成员还有尼采66岁的祖母和两个姑妈。1846年7月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出生,1848年2月弟弟约瑟夫出生。
但1849年7月30日,尼采的父亲死于脑病。
数月后,尼采年仅2岁的弟弟夭折。当时尼采5岁,亲人的接连死亡,使其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在他44岁(1888年)给布兰德的信中还说:“从1882年起,我又十分缓慢地向前起步了。的确,这场危机过去了(我父亲是在非常年轻时去世的,他当时的年龄恰好与我接近死亡时的年龄相仿)。但是,直到今天,我都不得不处处小心……”
二是经历。1850年,祖母决定全家(家人全是虔诚信仰的女性)迁往小城瑙姆堡。尼采先后经历了姑妈奥古斯塔死于肺病(1855年)、祖母去世(1856年)等事件;1858年他入了普夫塔寄宿学校――一所古老的修道院式的学校,有很多清规戒律,这对于很小就是家中唯一的男性、有温柔气质的尼采而言,一时很难适应,他的详细日记里表达了沮丧、厌倦、痛苦等情绪。
17岁的他,内心感到凄凉,向母亲和妹妹透露了改变人生规划的想法――做音乐家,母亲晓之以理,平复了他激动的心情;不久又沉浸于冥想之中。他不断写作,记录心中所有不安的阴影……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读哲学和神学。1865年1月到莱比锡大学注册学习语言学,期间为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不准自己每天睡眠超过4小时;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后,他在瑙姆堡炮兵联队练了6个星期的队列和骑术,但感觉孤独;1868年3月军训时从马上摔下,使其胸骨受重伤,手术、卧病达五六个月之久。1869年至1879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10年,1879年因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黯然辞职。由于饱受疾病煎熬,尼采开始四处旅游以寻找气候较为理想的地区定居,从此一直到1889年为止以私人身份游遍了许多城市。
三是爱情。
尼采曾经热烈地爱上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莎乐美”,因为遭到拒绝,天才的自尊遭受打击,后来心生恨意与厌恶。
四是抱马痛哭而疯。
这个抱马的“典故”流传甚广,说:1889年,尼采在意大利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粗暴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
”接着便瘫倒在地上。在被人拉回旅馆之后静静地躺了两天,然后疯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段文字写尼采抱马头痛哭,并解释说尼采是在替笛卡尔向马道歉――因为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意志,不能感受痛苦。2011年在匈牙利还上映了一部名为《The Turin Horse》(《都灵之马》)的电影。
“都灵之马”一事,总有人在讨论其真假。不过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尼采在他的通信里,表达过抱住马脖子的欲望;二是尼采留下过一幅照片,他站在一辆马车的马轭里,他的情人莎乐美蹲在马车上,手里擎着鞭子;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有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梦见幼时的自己做弥撒时,一群人鞭打一匹马的一幕场景,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尼采赞为“唯一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心理学家”。
无论如何,1898年夏的一次中风,令原本已患多种疾病的尼采身体状况恶化。1900年8月25日他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6岁。
肖科,教师,现居武汉。。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7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