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学前教育】

春酒的诗歌
《春酒》,落寞情怀总是诗──兼谈散文的诗意阅读
诗歌、散文,这对文学园地里的并蒂奇葩,以其共有的精美的语言形态、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妙的表现手法,总让读者吟诵不止而情有共鸣,涵咏不迭而心有涟漪。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春酒》一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由于把握了诗歌散文间的联系点,抓住了学生理解的兴奋点,引爆学生情感的“爆发点”,以诗歌解读散文,用写作来促进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例呈现】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你们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为了怀念家乡的春酒。

学生1:不是,作者其实还怀念母亲。因为春酒是母亲浸泡的。
学生2:作者还怀念家乡。
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可见作者非常思念家乡。
师:你能结合具体语句来理解,很好。

学生
3:我认为作者还怀念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曾提到“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学生4: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中的语句:“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里表现出童年时的作者和小花猫亲密玩耍的美好时光。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那现在请大家好好地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中,有没有表现思念家乡、思念母亲这一情怀的诗句。

学生5: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6: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7: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生8: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学生9: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学生7: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是元曲,虽然不是诗歌,但同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看来同学们找了很多的诗句,古往今来,思亲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身处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这种情感尤为深刻。说到这里,我便要问问大家:刚才你们回忆的这些诗歌,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亲思乡之情的。还是请刚才回忆诗歌的这些同学来说说看吧。
学生5:李白的《静夜思》是通过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学生6: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通过佳节、茱萸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学生7: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通过雁声、露珠和月亮来表达自己对舍弟的想念之情。

学生8: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通过玉笛声和曲中的折柳来表达一种思乡之情。
学生9:孟郊的《游子吟》是通过手中线和身上衣来表达思念母亲的情感。

师:说得很好。在诗歌中,这些都称之为“意象”(板书),“意”就是“情意”,它是指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象”就是“物象”,它是指具体可感的一些物、景等形象。
古代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正是通过“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实,散文也有“意象”,就拿本文来说,它的“意象”是什么。

众生(齐呼):春酒。

师:对。只不过散文的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借物(或景)抒情”(板书)。(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噢,现在有同学有问题,请说。

学生10:老师,我的确有一个问题,不知该不该提。
师:你说说看。
学生10:我们知道课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诗歌来表达,那作者琦君为什么不用诗歌而用散文来表达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想想看,作者为什么用散文的笔调来写而不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课堂沉默了片刻后,有两个同学举手)
学生11:可能是作者更善于写散文而不善于写诗歌吧。

学生12:我认为可能是作者觉得散文更能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即“借物抒情”(众生鼓掌)
师:你倒能活学活用,很好。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可否把这篇散文改成一首诗,通过一些意象,并运用一些简洁精辟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呢。

众生:老师,你先写一首给我们看看。
师:实在不好意思,我也是刚刚从大家的体会当中突然想到的,还没来得及准备呢。要不这样吧,我们一起来写写看,看谁写得快写得好。
众生:好。
(于是师生来了个“写诗大比拼”)
十几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教师写下两首:
春,春,春,新年闹春。春酒,酒美,
酒,酒,酒,家乡美酒。民俗美,人情美;
春酒,春酒,母亲心中的朋友。语言美,细节美;
更是我灵魂的乡愁。
思想美,思乡美。

美酒加咖啡,
让我尽情地陶醉。
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一些习作:

(一)
(二)
一杯甜美的春酒啊。
春酒,春酒,一杯八宝酒。

说不尽的是对母亲的丝丝热爱,春酒,春酒,一杯思乡酒。

道不尽的是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真是人在异乡思家醅,
闻着,尝着,心中也在呼唤着,人在异国思乡味。
呼唤着母亲,呼唤着那难忘的家乡。


(三)
(四)
春,何处逢春。一杯春酒,
酒,八宝泡酒,泡制的是八宝,
人,怀念旧人,更多的是母亲的心,
思,无尽情思,酿出的却是我至今的思念……
乡,何时还乡。

(五)
(六)
八宝酒,心中酒,甜美的一杯春酒啊。

八宝酒,情中酒,醉了小花猫,醉了琦君,
一杯春酒寄真情,醉了乡亲,醉了母亲,
酒后别忘留诚心。更醉了作为读者的我们……

(七)
(八)
八宝酒,满香斗,李白的“明月”寄托了怀乡的思想;
你一杯来我一斗。孟郊的“衣裳”蕴藏着爱母的情感
端着闻,舔着喝,马致远的“秋思”诉说了想家的衷肠;
醉冰心的“纸船”泛起了念母的波浪;
下琦君的“春酒”酿出了思乡的情怀。
去(原文是“醉下去”)
寄乡愁……

【教学反思】
美文要美读,诗般的散文需要诗化的阅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堂课就是在创造性阅读中自然生成了对课文的诗意解读。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心栽花”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乡愁诗,来深入体会课文作者思亲怀乡的一种落寞情怀。意想不到的是,这并非刻意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却引发了学生化用诗歌解读散文的热情和灵感,尽管诗作大多还显稚拙,但其质朴中表现的思亲怀乡之情还是得以尽情抒发,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一次绝好的情感熏陶和表达训练。当时,那感觉真是酣畅淋漓啊。
回顾整个教学的过程,比较成功的地方和启示有:
一、遵循规律,引爆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尤其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的参与状态热烈,当学生的情绪状态亢奋,当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形成燎原之势。在这一教学课例中,正是有了课堂上前面诸多环节的蓄势铺垫,才会有后面学生思维火花的闪耀和智慧激情的迸发。
而这,几乎不是经心的预设所能达到的。
二、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同类诗词,从教法上来说,配合了教学内容,有机地“切”入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内容,能够让阅读教学变得丰满厚实,情趣盎然,优化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堂结构,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世界。本节课当中,适时的拓展延伸,让教学内容适当“增容扩面”,帮助学生开展同类作品的“联读”,既为原文找到了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跨越文体的诗文在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资料的切入,“联读”的运用,不仅成为课堂教学后半部分生成性学习的助推器,更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写作阅读提供了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借鉴,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表达的能力。
三、创意阅读,个性对话。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11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