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医药】

前言是什么意思
  篇一:探索“三医联动”的新模式  探索“三医联动”的新模式  【引言】大健康产业正在掀起全球“财富第五波”,迎合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东滩顾问于20XX年成立了健康事业项目组,致力于大健康产业的研究、规划和策划工作。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应是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年来,我们持续关注全球健康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新鲜业态,在支撑健康地产项目咨询研究的同时,也希望与业界分享交流大健康产业的一些研究成果。
  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历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反映,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也是目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问题较多,国民所负担的压力过大,使得中国医疗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我们要围绕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3项重点工作,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加强相互协调,实现“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卫生体制改革联动)是中国医改的重点。而“三医联动”改革的政策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医保、医疗、医药内在关系紧密相连  三医联动涉及的三方分别是医疗保险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医药生产流通部门,理解三个部门之间相互关系是理解三医联动改革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我国,医疗保险部门主要是对医院进行控制,一是建立风险共担的费用分摊机制,二是对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做出审查,如果医疗费用不合理,医疗保险部门可以拒绝支付。
其次,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则是对患者、医生和医院的医疗行为的控制,医疗服务机构同时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医药生产流通部门实现利润的主要场所,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药生产的流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药品销售主要还停留在对掌握购买决策权的少数医生和医院的争夺阶段。
最后,在我国的医药生产流通过程中,药品销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来实现的,反而消费者作为药品销售的终端却是最远离销售环节的。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是连接医疗保险机构和医药生产流通的中间环节,也是直接面向于社会公众行业窗口,而且三者之间所产生的问题都会通过医疗机构与社会公众的矛盾形式反应出来,所以医疗改革要求改革医疗服务机构,但是其实际内涵则是医保、医疗和医药三者的共同协调。而“三医联动”的核心思想则是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是什么意思)望各项职能转变向一个统筹的方向去发展,而不要把这些管理职能割裂开来。
  图:医保、医疗、医药三者的关系  二、医保、医疗、医药发展现状有失协调  20XX年前三季度国家财政收支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占总财政收入的4.83%,总财政支出的4.18%,gDp的0.98%,而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为gDp的8%~10%,并且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公民在承担少量的共同支付款之后,一切医疗费用均由国家或/及医疗保险公司负担。  因此,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高额的医疗消费和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给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都造成较大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卫生资源配置功能割离,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卫生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率低。例如,基  层医院无法发挥作用,缺少大医院上下联动、沟通,而大医院负荷过重,无法提高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经济补偿来源于对药品的操纵和控制,从而助长了"以药养医"的不正之风,使医药市场缺乏公平竞争,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不正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矛盾来源于医保、医疗、医药三方的不协调发展,而其中主要涉及了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企业公司、医保部门和各级医院等五个利益方,在同样的背景问题下,各方都处在不同的困境中,使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却又同时深陷于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就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导致政府资金投入短缺和社会医疗保障程度下降,社会公众和企业公司背负沉重压力,而医院不合理的收费价格体系则进一步加重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表:各利益方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不同视角  三、医保、医疗、医药发展分获政策支持  解读近几年卫生部、重大会议涉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对医保、医疗、医药改革提出了如下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在医保方面,我国将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包括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经办水平,提高大病保障水平。  ?居民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可覆盖到全国98%的人群;  ?到20XX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  ?在大病保障上,我国将以省为单位统筹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基金,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实施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8个病种保障,并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新增肺癌、胃癌、急性心肌梗塞、血友病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与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衔接,使补偿水平提高到90%左右,以最大限度防止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在医疗方面,我国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篇二:医疗产业  20XX年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情况预测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特征。医疗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  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特征。
医疗服务行业以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保健用品药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为支撑产业,以商业医保商业养老保险、药事服务、医疗信息、移动医疗如春雨国际、在线教育等为支撑服务系统。  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20XX年至20XX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由16472亿元增至32503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8.5%。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XX-2021年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预计会继续稳定增长,至2021年,中国的医疗服务支出总额预计增至88368亿元。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行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照顾”。
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颁布到政府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改革,再到“健康中国”规划的加速推进,都表明医疗行业未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改规划的编制,确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医疗服务享受改革红利。医疗服务三大体系服务机构、支撑产业、服务系统)投资机会如下:服务机构里的医院连锁板块——公立医院转制并购、高端医院以及特色专科兴建将引发第一波机会,于20XX年10月逐渐开启服务机构里的健康管理中心、康复中心、养老机构——处于近空白区域,尚在布局探索新的模式,将提供第二波机会保险、信息、药事服务配套服务系统——将随着医疗机构多样化的出现而逐渐探索模式,将带来第三波机会医疗器械、诊断试剂检测服务等支撑产业——将随着医疗服务板块的扩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持续具有投资潜力。  篇三:医保  中国医疗突出问题与原因  20XX年2月19日,据卫生部部长高强称,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等六大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而要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中新社发刘君凤摄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老百姓害怕生病的真实写照。
  当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有病不能及时看,该住院不能及时住院,病未痊愈便要求离开医院,生怕承担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用。  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千家万户。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切身利益。
  “看病难”,难在哪里。“看病贵”,贵在何处。医疗卫生改革路在何方。  ①“看病难”,难在哪里。  -卫生资源总体不足  20XX年,全国有23亿人次到医疗机构看病,7000万人因病住院。但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当人们称赞我国卫生事业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时,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这是以加重优秀医务人员的负担、牺牲广大群众的利益为代价的,可以强撑一时,难以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群众就反映“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由于供需矛盾长期没有缓解,医疗卫生至今仍是一条“短腿”。
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医疗  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其结果是,低收入人群不满意,高收入人群也不满意。
-资源配置不合理  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主要是指“两头难”: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其根源是,医疗卫生资源在短缺的情况下,配置又不合理。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实际上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有些群众形象地比喻为“全国人民上协和”。  ②“看病贵”,贵在何处。  -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在于,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20XX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已不算低。但是,居民个人负担的比重由1980年的21%增加到54%。
换句话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主要由居民个人负担。-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20XX年,政府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其余部分都靠医院自己创收。于是,就出现了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现象。
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  备、盖病房“做贡献”。为了弥补政府补偿不足,国家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药品审批、生产、流通混乱  20XX年,国家批准了药品注册申请事项11086件,包括批准临床实验和上市生产。其中,批准新药1113个、改变剂型的品种1198个、仿制药品8075个,显示了审批过滥的弊端。由于药品低水平重复严重,“一药多名”和“虚高定价”现象突出。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规避降价政策的限制,把普通药品改个名称、剂型、规格,就变成了所谓的“新药”,价格也一路飙升。  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严重背离。
截至20XX年底,我国经过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8000多家,还有药品零售企业12万家,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大多在低水平上竞争。按照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药品供大于求,竞争越激烈,价格就越低。但是,我国的处方药却是定价越高,医院加成收入越多,销售情况反而越好。
为使药品挤进报销目录和各类医院,企业不惜采用各种回扣手段,致使商业贿赂屡禁不绝。  -医疗保险覆盖面小  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目前,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4亿人,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以及少年儿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看病主要靠自己掏腰包。有医疗保障的职工,自费部分也比较高。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为1.79亿,尚不足农民人口的1/4,而且保障水平不高,农民看病报销比例很低。医保机构的角色本应是担当“病人的经纪人”,代表参保者制约医院的过度服务行为,但目前对不合理诊疗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对外发布《二○○七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该书显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  的三大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首次被排在第一位。
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医疗卫生目前是家庭消费中最重要的一项,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十一点八,因此,城乡居民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图为北京阜外医院门诊大厅内排队挂号的患者。③卫生改革,路在何方。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治本之策是全民医保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把维护健康公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指人人能够得到、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和群众都能够负担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我国的卫生保健体制既不能采用“英国模式”,由政府预算将国民卫生服务全部包下来;也不能采用“德国模式”,强制城乡居民按统一办法缴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更不能采用“美国模式”,依靠居民个人参加商业保险,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提高居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可及性。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关键是强化政府责任,逐步实现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使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从而改善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
要逐步扭转政府卫生投入比例过低、居民个人负担过高的状况。政府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困难救助、资助低收入人群参加医疗保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基础条件是高度城市化和高就业率。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全国统  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国情的。
如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城市非就业人员、低保人员及少年儿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中高收入人群积极参保;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等。  -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撬点”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向。其结果是,“重治轻防,越治越忙”、“城市烂了谷,农村没米吃”、“名医看小病,大马拉小车”。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样的发展模式既不全面,也不协调,更不具备可持续能力。  我国的卫生经费有限,在投入上绝不能重大轻小,而应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当前,我国看病难的症结,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
大型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既造成了卫生资源使用的浪费,也挤占了有限的卫生投资,使“长腿更长,短腿更短”。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古人曰:“上医治未病”。
加强预防保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卫生投资。  把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作为“撬点”,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农村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到20XX年,我国农村将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让农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和城市卫生改革的交汇点,也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三项改革联动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14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