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建筑培训】

培训班诗歌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在这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你们都是年轻人。
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
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古典诗词从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
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代诗指的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
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不同呢。
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而近体诗呢。
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严格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大家都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
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马诗(唐 李贺)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这是一首五绝,全诗只有2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
有两个因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调和。
我们先来说一下韵,古人的近体诗,一般用的是《平水韵》,大家到网上可以搜到这个韵表。
现在人提倡用《中华新韵》,也就是按今天汉语拼音的四声编写的韵表。不管我们今天的创作用什么韵,但因为我们是传承古典诗词,所以都有必要对《平水韵》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平水韵》表和《中华新韵》表。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五绝,它的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的韵是“钩”,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秋”。
“钩、秋”两个韵在《平水韵》的下平“十一尤”里,在《中华新韵》的“七尤”里。我们再看平仄:
马诗(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大漠”是仄仄,“沙如雪”是平平仄,句尾仄收;
第二句“天寒”是平平,“白屋贫”是仄仄平,句尾平收;
第三句“柴门”是平平,“闻犬吠”是平平仄,句尾仄收;
第四句“快走”是仄仄,“踏清秋”是仄平平,句尾平收。




1、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看下一首:
泊湘口(戴叔伦)
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押韵,第二句押的韵是“波”、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多”。 这首诗押平水韵的下平“五歌”韵。

我们再来看句子的平仄:
第一句“湘山”是平平,“千岭树”是平仄仄,结尾仄收;
第二句“桂水”是仄仄,“九秋波”是仄平平,结尾平收;
第三句“露重”是仄仄,“猿声绝”是平平仄,结尾仄收;
第四句“风清”是平平,“月色多”是仄仄平。结尾平收。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五绝的两种样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仄收式。这也是五绝的“正格”,那么五绝还有“非正格”的吗。有,那就是首句押韵。首句押韵式,在这里我们先不讲,你们先把这正格掌握了,写熟了,非正格也自然就会了。
大家要问了,古人怎么就这么呆板啊,这二十个字,不是平,就是仄,难道就没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吗。当然有,古人也不是就这么不讲道理,能通融的地方也可以通融。比如: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绝的两种格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平收式。二四句要押韵,而且韵字要在同一个韵部。绝句的前两句称为一联,后两句也称为一联。一句里平仄要相间,一联里平仄要相反。
二三句之间要相粘(粘头不粘尾)。这两种格式掌握了,那么七绝的格律就容易掌握了:
七绝的平起平收式:
先来看五绝的仄起仄收式:
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加上两个“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
第二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平;
第三句,我们在“中平平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仄;
第四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
平平中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的平起平收式: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
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平收式:
我们先来看五绝的平起仄收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平中仄仄”的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
第二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平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我们在“中仄平平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
平平中仄平平仄;
第四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加上“仄仄”,变为:
仄仄中平中仄平。

这就是七绝的仄起平收式: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
从五绝的格律到七绝的格律,首句因为从仄收转到平收,这里需要大家留心记一下它的变化,只要首联的格律正确了,其它三句的格律都可以推出来。
另外,七言绝句首句以平收为正格。还有两种:一种是平起仄收式,一种是仄起仄收式。
这两种我们暂时先不讲。大家把正格先掌握,以后写得多了,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格都会写。
掌握了格律后,我们就可以动手写诗了。但在写诗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件事,诗和散文、小说等其它文章一样,它也是一种体裁,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好,我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先把主题确定好了,然后选择能表达这个主题的材料。
当然,能表达同一样主题的材料很多,就看你怎么选,从什么角度去选。
那么后面就是动笔写了。
写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语言。古典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炼、含蓄,这是诗词特有的美。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
绝句的章法一般来说有起承转合四个步骤。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写细了,会浪费笔墨。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
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
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就是接着前一句话说,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妙成,好比抖包袱。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
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
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
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的命运。
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
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
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
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如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的体现。
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比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
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山顶千门次第开。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山顶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咏史篇,这里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
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种夸张。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
因为它只对这一句起作用。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
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是在说荔枝。
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重要的。前面一首诗的线索是战争。这一首诗的线索是荔枝。
看似关系不大的四句,通过线索联结到一起,似散实连,这是绝句章法的关键。我们还可以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举例说明。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