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财会金融】

戛然而止怎么读
30岁 想转行。听听这4位过来人怎么说
“很多时候,你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合适了才去做选择。

人生是有规划的,但不会完全按你的计划去走,需要敏锐发觉并勇敢把握住真正的机会。
听从内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一直以来职业选择的标准。”
编辑 | 祁十一本来,我们是只关心你朝九晚五之外的生活的。
然而,我们的读者里有近半数,是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上班族。
进入四月,据说又一波转换职业跑道(跳槽)的高峰到来了,有迷茫的读者留言问我们:
到底是滚石不生苔。还是越跳越接近想要的未来。
索性做了这一期职场专题,我们访谈的四位女性,在职场多年,经历了职业跑道的变更,跟随兴趣与特长,一步步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天赋的职业环境。

跳还是不跳。
只是个表象,本质是,你有没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对自我的认知。
如果你也在思考转换职业跑道、寻找新的职业方向,不妨看看她们的经历。
明琪“30+跳槽,试错成本增高。要有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来找你。”
31岁,财经记者到投行公关总监,坐标上海
选对行业太重要了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六年记者,能力没有再增长。

对世界的认识、知识增加了,但知识并不能为你所用,所以想换一个视角去了解这个世界。
从记者转做公关是最容易上手的。尤其是遇到一个做公关的大学师兄后,知道这个职业是有东西可以学的。
想要转型的时候二十六七岁,成本很高,走错了后再跳槽会很不稳定。所以当时就广泛地找,面试了七八家,最后拿到三家offer。
然后又跟信任的前辈去聊,从中选了一家。
那三家公司里,一家是公募基金,一家互联网保险,还有一家PE(私募)基金。
那位前辈告诉我:选择公司就是选择行业。转行,选对行业真的很重要。

去了上行期的行业,就算这家公司没有跑出来,还可以跳到同行业的另一个公司。但如果是在下行行业,再跳都会很难。
公募这个行业在走下坡路。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我个人对保险行业不是太感兴趣。
PE是向上发展的行业,我做记者时也跑过私募,所以顺理成章地选了私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第一次转行,软着落很重要。

那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是创业公司,很忙很累,但做记者时我的状态还是很轻松的,所以担心能不能适应创业公司。
毕竟之前没做过公关,所以想要软着落,不能做个半年一年就承受不了,又要面临再次跳槽。
转行之后,就要重点看清自己的优劣势
跳到私募后,有段时间也想过转去投资,所以有参与一些文化项目。后来发现在投资方面确实有弱势,逻辑思维差一点。
而且也很快意识到,公司招你是希望你做公关品牌这块的,所以就调整了角色和心态,先专心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成绩来。
带老板做采访、上封面、上节目,在公司里一下子就起来了,大家认可你,你的资源、地位都有提升。

大学里的专业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后来的发展路径。我是学新闻的,一直走媒体路线。
像经济、管理学的学生,实习开始就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找工作就选投行,职业路径就在那儿了。

当然,如果你布局早一点,也可以跨度很大,我身边学新闻的毕业就去四大、投行的也有。或者有人认可你过往的经历和潜力,愿意带着你去完成转换。
30+跳槽,试错成本增高,要做出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
在PE做了两年后,觉得自己还年轻,职业上还想再上一个台阶。再加上买了房,经济上有压力,收入也想有提升。
那时我30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不再是一块白板。
但这个年龄试错成本也高,去海投简历是非常被动的,要做到一定的职业积累,让别人找你,这样才有议价权。

所以去年猎头找过来时,就抓住机会,跳到了现在这家公司,一家成立不久便进入一线的本土投行。

收入有增长,头衔也从原来的高级经理升到了公关总监。
在一线公司,你身边都是牛人,视野会抬升,并且开始追求顶级
进入这家公司以前,我只知道他们做了很多很牛的项目,服务的客户都是明星公司。
进入以后,才知道他们有多牛。团队很年轻,但可以竞争过很多老牌投行。
团队同事的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大概属于最聪明的那1%,工作也很拼。
身在这样的环境,接触的都是一线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知道了最一线的公司是什么样的,一线创业公司的公关总监是怎么做的,也会配合他们一起去做。

原来只是把工作做好,现在就在看顶级公司怎么做,怎么做到最好,追求顶级。
起点固然重要,但转折点才是关键
刚毕业的时候,不要太在乎起点,要在乎转折点。
25岁,刚工作一两年,是打基础的阶段,认识人、认识社会、做好本职工作。
30岁就要有一定的职场竞争力。
转行时,你的Title还是很重要,它决定你的薪水、在公司能得到的资源,下一次跳槽时也很有用。
到了一家公司后,你要知道这家公司的强项,利用强项来为自己加分。
我还有一点职场的窍门:
决定去一家公司之前要做尽调,看看过去的离职率咋样,团队是不是稳定。离职率很高,一般背后是有问题的。

比如你要入职的部门,过去半年里离职超过3到5人,背后可能就有坑和雷了。要了解清楚原因,比如是否公司激励机制有问题,是否存在帮派内斗等等。
赵小飞 “辞职开个小店,人生并不会因此变轻松。”
电视导演到美食从业者,坐标北京
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势必要面对内心真正的诉求
我之前的职业是电视导演,从大四那年的美食节目开始,我做过几年名人访谈,也做过真人秀。

工作之余,我迷上了美食。
在北京这七年,除了节目之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和吃有关的事情上。我迷恋逛菜市场,喜欢做饭,常常约好友来家里聚餐。
我的厨具餐具越来越多,每次搬家,最繁杂就是打包厨房。
又一次开始做一部电视剧时,和最初的设想不太一样,有点不开心,而且也疲倦了。
每天不断在想,多年后我还会在做节目吗。要做到什么时候。能自己决定未来吗。
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如果生命戛然而止,我是个值得被纪念的人吗。然后,就在痛苦中,向老大提出辞职了。
我说我想清楚了,接下来想做和美食有关的事情。
喜欢和真正从事是两个概念,转行初期需要不停学习和扛住压力
在两位朋友的邀请下,我开始了美食创业,也就是开餐厅。
当时觉得开餐厅没什么难的,我那么喜欢吃,对美食圈子又了解,不会有错的。

约了认识很多年却极少联系的商圈老大见面。老大很客气的请我吃饭,问我为啥想租商铺。
我回答完毕后被劈头盖脸大骂一顿,建议我不要转行,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当时我很委屈,他凭什么觉得我做不好。
事实证明,他说的每一点都是对的。“做餐饮”和“喜欢美食”是两个概念。

我的性格是比较随性的那种,但是做餐厅最重要的是每天得去盯着它,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利润。
又是新手,餐饮行业的技术壁垒,运行规律都不懂,花了将近两年时间,犯过无数错,最难过时夜不能寐以泪洗面,常常想放弃。

投资人对餐厅的初期预设是快速复制做连锁店,但自己经营之后发现实在做不了,只能把餐厅主要业务形态调整为集团供餐,模式轻,客户稳定,不用很重的去开实体店。
总算挺过来,让餐厅平稳运营了。

将纯粹的理想变成现实,可能难挣大钱,所以得真正享受它
在我做餐厅最艰难困苦时反思,在美食这个领域,我到底适合做什么。
思来想去,想到的都是大家一起分享食物,享受烹饪乐趣的画面。

对,那就做一个公共厨房,这个厨房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我们常备中西餐的设备,餐具调料,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人过生日,想自己做东西,又想私密有特色一点,就可以租赁空间,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
第二种服务是,因为自己认识很多很棒的厨师,可以邀请到公共厨房做嘉宾主厨,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定制,也可以参加我们根据时节、不同主题做的晚宴。
因为没有拿投资,资金上比较紧张。朋友赞助了家具,也有朋友帮忙张罗,加上自己积攒的东西,用最低成本做出了我理想中的厨房。
没有人手做宣传,只是自己做一些小活动,但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开始小有名气。

我和朋友分析过,为什么能在短时间有效果。

一:我自己喜欢也比较适合做这个事情。二:稀缺。
在北京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一个纯粹为你创造美食提供便利的空间几乎没有,我们就成了一个稀缺的存在。三:公共厨房满足了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北京生活的人要么租的房子小,要么就是都忙,没时间做饭,都吃外卖。但是大多数人又向往拥有一个温暖的厨房,享受烹饪食物的乐趣。
做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的确走得更顺,但很难复制成为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现在也只是自己乐滋滋地做着,这也算另一种成功吧,我做得开心,来的人也开心。
不是辞职开店,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常常有朋友咨询,说也想辞职开个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人生会轻松一些。
我每次都把经历的痛苦诉说一遍,认真劝退朋友。

很多人都误解了“开个店”的生存方式——辞职开店绝不等于“人生就会变得轻松”呀。
要创业开店,靠做喜欢的事情为生,就要懂得每一个选择背后,需要匹配什么样的责任与付出。
你要历经的考验、纠结、野心的捆绑、利益的纷争,远比工作时多得多。
需要去花时间铺垫学习,去碰撞,去争取,去博弈,去爱,去恨,困苦没关系,挫折没关系,重要的是找到方法,别放弃。

有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们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过好么。
不再重复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赖任何人的施舍,按自己的喜好不断修正自己,将原生家庭、成长挫折、社会现实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伏昕“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做出选择,没有完美的开始时刻。”
财经记者转投资人,坐标北京
2015年6月,我从记者转行做投资,相当于完全换了一个行业和方向。
还在媒体时,我就在找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从调查记者转到互联网和商业方向,做创投公司和大公司的报道。
逐渐发现,我对研究公司、判断公司和选择公司的能力,比写作要好。
后来遇到很好的机遇,直接从记者转去做投资。

变换跑道,需要判断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与这份工作的匹配度
那时对于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是不确定的。但做选择和投资一样,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环境,让自己有空间去学习和成长。
去的是一个比较小的投资团队,人不多,组织扁平,有机会和合伙人一起做事、学习。
如果去特别大的机构,就只能从低层开始做,没有特别多的上手机会,那样比较慢。
这个时代,不能等所有条件合适才去变换跑道
比较巧的时间点是,我进入投资的时候,传统媒体走下坡路,新媒体开始起来。
我恰好把传统媒体学到的东西,用在了新媒体行业上。
我老板后来也说,我离开媒体做投资的timing选得比较好。。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