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莞尔而笑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
温州市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21. 材料

(1)中,“牛刀”喻指 ________________。
22.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答案】21. 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22. 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
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结合“《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孔子认为为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
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浙江省压轴卷
杭州4月质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1.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2.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答案】21. 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22. ①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是正确的。②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然后分析孔子的三则言论,找到写“耻”的那则,理解意思,概括“耻”的原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由此可知,孔子说“耻”的原因是“言过其行,言行不一”。
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假道学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考生只要能根据孔子的话来分析“言”和“行”就可以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然后要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言行观”,对此做出评价,评价的时候要能够立足现实。第一则材料是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可见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第二则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是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两则主要是强调人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这是正确的;第三则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行”,而在今天,“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绍兴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
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论语》)
③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紫,恐其乱朱也。”(《论语》)
21. 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
22. 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

【答案】21. “德之贼”即乡原(乡愿),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或:是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   
22. “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本题据“乡原,德之贼也”及“似是而非”可知,“德之贼”即乡原,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
本题,原文“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意思是,孔子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可得出““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
浙江省十校联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21. 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2. 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理解。

【答案】21. “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22. 孔子认为,

(1)“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

(2)“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

(3)“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堂”,正厅;“室”,内室。
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比喻学问的程度。本意是担心子路性刚而不得寿终,故加以抑制。门人不解孔子语意,因此不敬子路,孔子再用比喻解释,子路的修养造诣已经升堂,但尚未入室而已。“升堂入室”已经成为成语。
“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