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氅怎么读
空城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2.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及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图片、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了解本文故事的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幽默故事,导入新课


1、孩子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三国迷”。一天,村子来了个戏班子,唱的是《空城计》。
三国迷实在想看,可是家里没人看门咋办呢。他突然灵机一动,敞开大门,点亮烛火,看戏去了。原来,他用的也是“空城计”啊。看完戏回来,家里的东西完好如初,三国迷大喜。
隔了不久,村里又唱戏。这回三国迷又照上回如法炮制。
可是,等他看戏回来,不禁放声大哭,原来连家里的大门都被小偷卸掉了。他气得大骂诸葛亮,偏巧让一个说《三国》的把式看见了,知道原委后,那把式捧着肚子大笑道:“孔明哪里是大蠢货,大蠢货正是你自己啊。
你再翻翻《三国演义》,要是找到孔明两次用‘空城计’,我认你被偷的帐。” 三国迷听了,不知咋回答。


2、孩子们,故事里的“三国迷”两用“空城计”,最后吃了大亏。大家知道空城计出自哪里吗。没错,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是如何成功施用空城计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二十二课《空城计》。

二、学习字词,理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会认的:司马懿    旌旗    鹤氅    纶巾    遂    司马昭    汝辈    远遁    瑶琴
会写的:隐匿    擅自    谨慎    丞相    彼此    玄机    擒拿
A、注意 “旌”“氅”“丞”这三个字是后鼻韵。
B、 “氅”“昭”“擅”“丞”是翘舌音。
“遂”是平舌。
C、 “隐匿”的“匿”是鼻音。

D、 “纶巾”的“纶”可不能读成lún,“玄机”的“玄”也不要能读成“xián”去了。

F、 “谨慎”的“慎”字里边是三横,不要少写了一横。
G、 “丞相”的“丞”下边有一横,不能弄丢了。


2、积累词语: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尘土冲天    笑容可掬    焚香操琴    旁若无人    抚掌而笑    神鬼莫测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懂。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大家想想,本文的语言与我们平常阅读的白话文有区别吗。
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区别吗。
是的,这篇文章的语言既不是白话文,也不是纯粹的文言文,它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体,既有白话的通俗,又不失文言的典雅,可谓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请大家把课文再轻轻地朗读一遍,注意细细体味其语言特色,并给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1、指导朗读、理解较复杂的文言句子。

A、汝辈岂知。宜速退。
——“汝辈岂知。”的“汝”是“你”的意思,“汝辈”意为“你等”;“宜速退”的“宜”是应当的意思,所以两句连起来意为:你等怎么会知道。(我们)应该速速退兵。此句应表现出司马懿对儿子的斥责、蔑视,其语气和停顿可这样处理:汝辈岂知。
宜/速退。
B、“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句中“盖”是句首语气词,可不译,“用之”指用上面的计策。一句可理解为:我并不想这样冒险,只是因为不得已才采取这个办法。
所以这一句的停顿应该这样: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C、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这个句子较长,但意思浅显,我们可这样断句: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D、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句中的兴、苞分别指关兴、张苞,“彼”就是“那里”的意思。根据文意,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停顿: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E、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句中的“若”就是“如果”的意思,“走”应理解为逃跑。
根据文意,这个句子该这样断句: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F、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这一句中的“得不……乎”是文言文中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恐怕……吧。“为……所”是被动句式。
根据句意,这个句子可这样朗读: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G、文章结尾那首古诗: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兵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则是章回小说语言表达特色之一。《三国演义》也是章回小说,结尾处一般用一首七言古诗概括全文。
让我们再把这一首诗读读吧。
孩子们,文言句子,言简意丰,韵味十足,唯有多读,你才能领略到古文的无穷魅力。


2、理解文言词句。

A、文中出现的“孔明”“亮”“丞相”都是指诸葛亮。“孔明”是诸葛亮的字,“亮”是他的名,而“丞相”是他在蜀国的官职。
B、 “尽皆失色”的“皆”,是指“都”,整个词意为:全部都变了脸色。
文中还有这几个地方出现的“皆”字,也是“都”的意思。
(PPT显:尽皆隐匿    皆不敢进    尽皆退去  众皆惊服曰)“尽皆隐匿”就是指全部都隐藏起来;“皆不敢进”是指全都不敢前进;“尽皆退去”则指全部都退去。
C、文中的“曰”都是“说”的意思。

D、文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在“吾自有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吾非行险”“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这些句子中的“吾”都是“我”的意思。
E、“鹤氅”是指:鸟羽制的外衣,也泛指大衣,外套。 “纶巾”是指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故又称作诸葛巾。
F、“凭栏而坐”中的“凭”是靠着的意思,所以整句意为:靠着栏杆坐下。
G、“何也。
”就是“为什么。”的意思。
H、“必不能远遁”一句中的“遁”也是逃走的意思,整句意思为:必定不能逃跑多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小说的基本常识
我们知道“空城计”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阅读小说,我们可要了解一些小说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又是其核心要素。



1、那么,在空城计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些什么人物呢。谁是主要人物。
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孔明、众官、二小童、司马懿、司马昭、蜀军士、魏军。主要人物是:孔明。


2、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下面请孩子们再读读课文,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的四个阶段吧。

是的,故事情节的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2)请大家试着根据这个故事提纲,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同桌听听。



3、小说的环境,即故事发生的背景,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空城计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嗯,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阅读了《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
那是蜀后主刘禅统治年间的事,诸葛亮在整顿好内政以后,兴师北伐时,因为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为挽救危局,他急忙分派各将布署回撤事宜。
分拨已定,诸葛亮自引5000兵退向西城搬运粮草。就在诸葛亮刚到西城不久,忽有10余骑飞马报说:"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所引5000军,已分走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人在城中。
空城计正是诸葛亮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奇险之策。
四、细读课文 品味人物
孩子们,在空城计这个故事里,出现了那么多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为什么。
看来大家都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太聪明了,真是神机妙算。确实,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诸葛亮完全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这正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它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

在空城计这个特殊的故事里,除了智慧,我们从诸葛亮身上还可看到更加丰富的性格内涵。文章是如何表现
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再细细地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说说孔明是个怎样的人。

(一)学习下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 PPT显示图片)孩子们,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空城计”一节的相关剧照,请问,你们能从中迅速地找到诸葛亮吗。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到的呢。
(衣着、动作、神态)


1、

(1)他的衣着有什么特点呢。—— “披鹤氅,戴纶巾。”


(2)他有什么动作呢。
—— “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他的神态怎样呢。
——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文中两次写到了孔明“笑”的神情,两次笑的内涵一样吗。

A、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为迷惑敌人,而故作镇定、轻松的微笑。(师生模仿)
孩子们从刚才的表演,有什么体会呢。

B、那抚掌而笑又有什么内涵呢。抚掌而笑是诸葛亮见魏军已远去,其悬空的心方得落下,是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的笑。
(师生模仿)


(4)那从诸葛亮的衣着、动作 、以及“笑”的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5)学习文中的语言描写。

A、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兵临城下,能果断决策,镇定安排,可见孔明确实是足智多谋。

B、孔明释计——“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这是诸葛亮在事后向众人解释用此计得以成功的原委,从中可见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6)看来,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可以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 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孩子们,空城计的主角当然是诸葛亮,在他智慧的光环下,对手似乎都变得愚钝了,其实不然。
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司马懿先前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他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大家来说说,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