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打战
1979年临战前高强度训练苦不堪言
1978年12月上旬,我所在的部队从野营拉练中提前结束,各部队紧急归建原营区,开始了紧张的临战训练。训练强度之大,苦不堪言。    1978年12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作战的战略展开命令,各参战部队立即进行准备并向中越边境集结开进。当时因为长期的政治冲击军事,战备训练不足,很多部队多年从事生产施工活动,军队建设相当落后。经过了1975年的编制体制调整后,全军精简裁并了部分机关、机构,减少压缩了部队员额,并实行了步兵师的甲、乙种师整编及有重点地加强了特种兵部队。
到1978年底,参战各部队中齐装满员的担当战备值班任务的甲种步兵师并不多,多数还是架子较小的乙种步兵师。如比较精锐的广州军区41军,3个步兵师中只有121师是齐装满员的甲种师;成都军区的13军,3个步兵师中也只有37师是甲种师;成都军区的50军,3个步兵师全是乙种师;昆明军区的11军甚至还是只有2个乙种步兵师的所谓简编军。因此参战各部队立即进行了紧急的临战扩编。

79年陆军第50军战前扩编动员  1979年1月5日,中央军委命令,成都军区陆军第50军立即做好执行对越作战任务的准备,待命向中越、中老边境的云南方向集结。
成都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于次日下达了《陆军第50军立即扩编做好执行作战任务的准备》的命令,命令50军迅速对148师、149师、150师由南方乙种师扩编为南方甲种师。新增连队35%,新补充兵员48%,新提干部24%,同时补充军马41%,补充汽车27%。149师于1月15日前,其他部队于1月20日前完成。
149师受命后迅速着手战前的各项准备。


1、扩编前的1个乙种师一般是6000人左右,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和警通连、机炮连2个直属连,共约1500人左右;每个步兵营由2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组成;每个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1个火器排组成;每个火器排下辖3个40火箭筒班;团属机炮连由1个82迫击炮排、1个82无坐力炮排、1个12.7高射机枪排组成;营属机炮连由1个82迫击炮排、1个82无坐力炮排、1个重机枪排组成。
扩编后,甲种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5个直属连(特务连、通信连、100迫击炮连、82无坐力炮连、14.5毫米双管高机连);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1个炮兵连、1个重机枪连;每个步兵连将火器排增编,下辖1个60炮班和2个40火箭筒班;营属炮兵连辖2个82迫击炮排、1个82无坐力炮排;营属重机枪连辖3个重机枪排,每排3挺重机枪;汽车班扩编为汽车排。
扩编后全团约2500-2700人左右。

师炮兵团扩编后辖2个122榴弹炮营,装备54式122榴弹炮24门;1个130/107火箭炮营,装备63式130火箭炮或者63式107火箭炮18门;1个85加农炮营,装备56式85加农炮18门。
师直属队要将高炮营的2个高炮连扩编为3个双37高炮连、1个14.5毫米四联装高射机枪连,通信营扩编架设连,工兵营扩编机械连,警侦连扩编为警卫连和侦察连,新组建炮兵指挥连;师后勤汽车连扩编为汽车连和汽车训练队;团机关增设炮兵股、直政股和军马所;师和各团后勤各新组建1个担架排和1个勤务排,运输排由马车换成汽车等。
同时要补充、提拔和调整大批干部,配备、充实各类骨干和技术人员。全师共补充人员约5000-6000人,其中大部分是新兵。
这样,扩编后,东、西两线参战部队都达到了平均每个步兵师11000-1200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各部队还补充调整了武器、装备、弹药、车辆、器材等,基本上达到了齐装满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作战需要。   

2、临战训练:扩编工作基本完成后,即组织部队进行临战训练。新兵完成了两次实弹射击,投手榴弹三到五枚,老兵进行一次实弹射击,投手榴弹一到三枚。
大部分步兵连进行了连进攻战术演练,部分炮兵连和步兵连火箭筒分队进行了实弹射击。专业兵学习了本职专业技术。干部主要学习识图用图和研究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特点。
并对部队进行了防病常识和防化学教育。   

3、政治动员:反复进行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的“三视”(仇视、鄙视、蔑视)教育;组织学习《动员令》和战时立功条例,阅读越南侵柬罪行材料,参观越南排华罪行展览,充分认识越南当局的真面目,加深对此次作战行动意义的理解。同时广泛开展光荣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部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特别是对刚入伍的新兵临战训练非常重要,准备经过短暂的临战训练以后拉上前线。临战训练是艰苦面又严格的,特别对于象我这样从来没有经历过战术训练的人来说,几天的摸爬滚打战术动作训练下来身上已经伤痕累累,光一个匍匐前进的练习就两臂和膝盖上都是血,用当时连长的一句话说,就是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多受伤,战时少牺牲。我们是准备加入战斗的部队,战场上的子弹可是不长眼睛的,所以临战训练的严酷和艰苦在没有经历过这种训练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正常情况下,各军兵种的军事训练都是按训练大纲和教材来安排的,但临战训练却打破条框,专拣最需要、最实用的内容实施应急训练,并针对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貌和越军作战特点增加了训练内容。
首先是战斗射击。
步兵射击的前三个基础练习:精度、隐现和夜间射击都不再复习了,一步进到班组战术应用射击,尤以战壕前30米抵近射击为重点,行进中目标突然出现,抬手就要打掉,否则你就“死”了。
平时射击训练时多一发少一发子弹都要清点半天,到了这会儿哪还管这些,成箱的子弹就堆在一边,一次没打好再塞满弹匣继续干,只打得标靶不成形,不大一会儿就要换掉,地面上落满弹壳,夜里醒来耳朵还嗡嗡作响。    战前,部队的63式自动步枪被换成56式半自动步枪,有木柄枪托56式冲锋枪被换成56式折折式冲锋枪,步枪、冲锋枪手们用着生疏,补救办法就是用子弹“喂熟”,你想想那要用多少子弹。    除了射击,再就是轰轰轰,重点是在雷区或灌木丛中开辟通道。把轰轰轰筒一根根旋接起来,几个战斗小组火力掩护,轰轰轰手匍匐跃进冲上去,将轰轰轰筒前推拉火,随即后撤卧倒,“轰”的一声巨响,趁着硝烟第二位又上去了。
轰轰轰筒的碎片不像炮弹那么厚重,而是呈柳叶状,轻轻薄薄地洒落在轰轰轰点四周,像是撒开了无数的铅笔刀,会把官兵脚下的胶鞋割破。    轰轰轰也是重要的临战训练内容,先要重温捆绑炸药包,把数层四方麻袋片展开铺平,放上等量的鳞状梯恩梯炸药,按“横三竖三拦腰一道”捆扎结实,再用轰轰轰钳的尖柄扎一个七八厘米深的洞,将连接好导火索的雷管慢慢插进去,固定好后再套上拉火环。
块状的梯恩梯则比较简单,兵工厂制造时就留好了插雷管的洞,只需将引爆装置插进去,用胶布缠紧就是了。    炸药包和轰轰轰筒虽然都是梯恩梯装药,但爆炸的声响却不同。轰轰轰筒呈直列状,外面有钢皮围裹,爆声相对清脆些,一次能把雷区或灌木丛炸开丈把宽的通道。
炸药包装药集中,爆声巨大沉闷,主要用于炸毁越军的坚固工事或藏身的山洞。工兵地爆分队长于此技,撤军路上所有的桥梁都被从桥墩两端齐齐炸断,桥面平落于河床,这样重新修建时,拆去老桥要比建新桥还要费工夫。这活儿一看就知道是工兵干的,因为我们步兵掌握不准炸药的用量和轰轰轰角度,有时把很多炸药堆上去,只把目标炸歪或炸裂了,同样一个目标要多用很多炸药。
土工作业也是临战训练的内容。步兵的土工作业主要就是挖工事,按照防御工事图将任务区分到班组。
连长拿着秒表在一旁大声叫骂,班排要在三四十分钟内挖好堑壕、掩体和射击位置,而工具只是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军用钢锹。士兵挖完后浑身透湿,躺在地上大口喘气,踢都踢不起来。    挖工事还不是最累的,最累的要算近迫作业。设想连队行至一片开阔地,突然遭到越军伏击,枪从前面打来,撤退都来不及,怎么办。那就用上近迫作业了:迅速卧倒,取下小锹以最快的动作在一侧挖出等同身宽的浅土槽,速将身体匍匐于槽中,继续挖掘胸前和身下的土,直到体位低于地面,余土在前端堆起,抵挡子弹并用作射击依托。    士兵挖好这样一个近迫作业掩体需要多长时间。 100秒之内。那是近乎窒息的100秒,前边几十米处越军冲你打着长短点射(假设敌打空包弹),你要两臂翻飞手脚并用,在绝望中争得一丝生存的希望,姿势稍高或动作稍慢,连排长便猛吹哨,并告诉你:你死了。    训练大纲要求每年投一次手榴弹实弹,每人限一枚,现在却让你多投,投过瘾。说来也怪,平时投弹尽管组织地非常严密,还难免出岔子伤人,而临战训练整箱整箱地投,随意性很大,却没见谁伤了皮毛。
火箭筒和机枪原本是由专业射手操作使用,现在则要求老兵新兵全都会用,而且要打实弹。这天团参谋长走过来大声告诉我们参训部队:“就是要用枪炮把你们耳朵震麻了,心肠变硬了,手脚变狠了,这样你们就成真正的军人啦。” 营长是打过中印边境反击战的功臣,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要求他的士兵也必须这样。    还有按图行进、急救包扎、防毒注射、装具携行等许多应急训练内容,不再赘述。两个月的临战训练毕竟属于临阵磨枪,对占兵员比例四分之一强、刚刚入伍一个月的新兵来说,他们只学会了队列动作,连枪都没摸过,就要和老兵们一起囫囵吞枣了。
技能不熟,年纪又小,所以在随后的对越作战中,伤亡最大的就是这批新兵了,说来可怜。。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6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