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冻馁
《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一) 60字
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 反复舍次如 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 享荐 圆虞 克堪有无
昭穆 勤乏 乱整 两贰
兵车甲介卒乘 君帅姑女 族党雠 河防城池田馆
1.【言】
(一)动词。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
【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
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女:你。)

(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3.
【谓】

(一)对〔某人〕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
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
”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


(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的音乐名。


(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
【访】

(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都不是简单的拜访。
“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
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
)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
【请】
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
”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
”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
”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
【召】
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
”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
【报】

(一)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而罪之。”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
”(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鞫:详尽审问。


(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又引申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
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


(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

(四)给回信,答覆。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

8.
【告】

(一)告诉。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ù。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
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
[辨](1)报,告。“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9.
【谏】
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论语里仁:“事父母几~。”(几:不显露,暗地里。)
10.
【讨】

(一)研究。
论语宪问:“世叔~论之。”(讨:研究。
论:评论。
)引申为治理。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

(二)声讨。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引申为征伐,征讨。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
”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不庭:不来朝见。

11.
【反】

(一)翻转,颠倒。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引申为相反,对立。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是。
”又为反而,反倒。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


(二)造反,叛乱。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


(三)回来。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
”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引申为退还,归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
”(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
)又为反省。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
”(缩:直。不缩:没有理。)
12.
【复】

(一)动词。回来,回去。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说“反~”。
“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引申为回复,报复。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又为还原。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后代有“~辟”,“~位”。

(二)副词。再,又。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
”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复。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13.
【舍】

(一)宾馆,招待所。庄子说剑:“夫子休就~。
”(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引申为房舍。

(二)住一夜。
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


(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
”(原:周邑。)

(四)放弃,不要,不取。
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ě)。左传隐公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
”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
”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简化为“舍”。

14.
【次】

(一)依顺序排列。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
”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

(二)临时驻扎。
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又:“师退~於召陵。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
15.
【如】

(一)往,到……去。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
”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

(二)像。
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
”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引申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
”[不如]不及,比不上。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
”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

(三)形容词词尾。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样子)。”

(四)如果。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五)连词。或。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庙之事,~会同。

16.
【驰】

(一)马快跑。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
”特指驱马追击敌军。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又为打马使快跑。
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
”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引申为疾行。成语有“风~电掣。


(二)传播,流布。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
”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5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