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嗤笑
《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
2. 学会欣赏微型小说。
3. 热爱和平,拒绝战争。

教学重点: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意蕴深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小说是如何将情节推向高潮的。
教学过程:


1、精彩展示: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有请常远晨同学为大家展示今天的精彩两分钟。


2、导入课题: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微型小说就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所创作的,题目就是《在柏林》,请大家齐读课题。
知道“柏林”吗。
哪个国家的首都。
德国的首都,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现在居民大约350万。都说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比如有的眼睛告诉我们主要内容,有的眼睛提示我们主要人物,有的眼睛甚至揭示中心思想。大家看,这双眼睛告诉我们什么呢。
2.这个故事肯定发生在柏林,也就是说这双眼睛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
大家再猜猜看,这篇小说可能写什么。
3.猜不到,这篇课文你们事先读过吗。(没有)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那就是屏幕阅读。
事先你们不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先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微型小说,(板书: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1分钟小说。
什么是1分钟小说。
(篇幅很短,1分钟就可以读完)这篇微型小说的篇幅确实够短,因为全篇只有360个字。
让我们先走进这篇小说的第一段。


3、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用心默读这一段。
有不会念的字吗。
都会念,那我考考你,倒数第二行“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什么笑起来。
指名答。当你不能肯定的时候,你就要变成问题提出来,这个字的读音和“吃饭”的“吃”读音相同,咱们一起念一念,“嗤笑”。

再问,还有不会念的字吗。请你念一下火车车轮发出的声音,“咔嚓咔嚓”,咱们一起念:“咔嚓咔嚓”。
这是原来的老火车,绿皮火车,它在行进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现在的高铁有这样的声音吗。没有。有不理解的词吗。
“嗤笑”是什么意思。带有取笑的意思,跟那种笑意思差不多。
“嘲笑”,说明你们真的理解了。能把自己不会的问题提出来,说明我们大家是真的会读书。
2.关于读书,朱熹有一句名言:就是关于读书方法的。你知道是什么吗。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我特别赞赏读书的时候心能到,心到了,你就能读出许多问题来,我相信当你第一次读到这段情节的时候,很多问题会在你的脑海里升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两个小姑娘“嗤笑”的时候,那个老头会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那个老奶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举动。
什么举动。自己思索又发出奇怪的声音,就是这个老妇人嘴里数着

1、

2、3……)她到底在数什么。
还有问题吗。(为什么车上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
)你平常坐火车看到的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跟我们生活不一样的地方,他就变成问题提出来了,很好。
还有一个问题,老师提示一下,你们就有可能关注到。我们要特别关注一段话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这种地方如果你能提出问题,那一定是好问题。
老师提示你一下,第一处地方,请关注第四行当中有一个好词语“身体虚弱”,第二处地方请关注第五行“声音盖过车轮声”,这两处地方,如果你一联系,我相信你一定能提出一个好问题。(为什么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声音还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这个问题好不好。
为什么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声音还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这究竟是为什么。孩子们,提问是一名学问,大家提问的水平还是不错的,跟老师准备的问题差不多,老师准备的问题都被你们提出来了。
3.(出示幻灯片:问题一: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问题二:这个老妇人究竟在数什么。
为什么要不时地重复。问题三:那个老头为什么要狠狠地扫两个小姑娘。问题四: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大得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习惯,那就是边读边揣摩边思考,这种阅读很具有挑战性,很刺激。
你在读第一段的时候脑海里升腾出来的问题,在你读完第二第三段以后,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来接着看二三段。

4.(出示二三段)指名读。是不是有答案了。
请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谈谈你的理解。(出示问题)
(问题二:老奶奶在思念她那在战争中死去的三个儿子)简洁明了准确。
(问题三:因为小姑娘不明白事情的起因,对待老人不礼貌。)(问题四:为什么要不时得重复,声音大得盖过车轮的声音。
极度思念自己的儿子,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失去她的三个儿子)孩子们,一对老人,接二连三地失去三个儿子,该是多么得痛苦啊。老妇人已经神经错乱了,那是极度悲痛所导致的。所以她才会不时地重复,她的声音是不能自我控制的,所以她说话的声音特别响,直至盖过车轮的声音。

孩子们,阅读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一边阅读一边提出问题,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学到这儿,大家一定非常明白,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为了控诉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揭露战争带给你们的痛苦,衬托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奥莱尔创作这篇小说其实就是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幻灯片出示)。
孩子们像这样以战争为主题的别的文章你们读过吗。同类主题的作品很多很多,但是《在柏林》有它的独到之处,那么它到底独特在什么地方呢。到底经典在什么地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对比阅读:
1.为了帮助大家,老师提供了一篇比较阅读的材料,就是高洪波先生的一首儿童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同样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请大家比较阅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发材料,小组长领取)
2.汇报要点:
⑴共同点:直接写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直接控诉战争的罪恶。
直接描写战争的词语:战舰、坦克、大炮、地雷。
不同点:从侧面描写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侧面控诉战争的罪恶。
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老人一家,还有千千万万的家庭,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这种用一个家庭的悲惨遭遇反映战争的残酷,这种写法就叫以小见大。
过渡:你还有什么发现。
这篇小说还有别的独到之处吗。

⑵老师再提示一下:每一篇小说都有一处地方是特别震撼人心的,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小说之眼”,“眼”是“眼睛”的眼,你们觉得《在柏林》这篇小说什么地方是最震撼人的。指名答。(我们刚刚失去3个孩子……)这篇小说它的眼睛就在这儿,(音乐起,配乐读,幻灯片出示:“……我们刚刚失去3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她送往疯人院啊。”)小说之眼,透过这双眼睛,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画面,拿起笔来,打开练习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写出来。

透过那位老人说的话,我仿佛看到了……

1:透过那位老人说的话,我仿佛看到了老人的儿子在战场上中弹之后倒了下来。
师:我也看到了。

2:透过那位老人说的话,我仿佛看到了战争中的战火,死去的战士。
师:横尸遍野。

3:我仿佛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看到了老妇人一声声对儿子的思念。


4:我仿佛看到了那位体弱的老妇人手捧三份死亡通知书,痛不欲生。师:手捧三个儿子的阵亡通知书,最后哭晕了,这个场景被你看到了,真好。

5:我仿佛看到了老妇人到疯人院之后,继续数着

1、

2、3……。

6:我仿佛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残酷。

师:孩子们,这些画面这篇小说都没写出来,都是我们透过这双小说之眼想到的,孩子们,这就是这篇微型小说之所以经典的第二个原因,它带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⑶孩子们,你们看到的都是残酷的场面,如果你细心一些,你一定也会想到在战争未来之前这一家5口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生活幸福,慈爱的母亲)这一家5口该是怎样的其乐融融,这样的天伦之乐被战争摧毁了,所以这篇小说想象的空间非常巨大是它之所以经典的第二个原因。
⑷第三个原因还是因为它的结尾。老师这里有3个结尾,请大家猜一猜,哪个结尾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结尾。(出示幻灯片:①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②车厢里一片寂静,唯有老妇人的“一、二、三”仍在不时响起。③车厢里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老妇人又开始数了:“一、二、三、四”。)
第二个结尾好吗。跟前面有了呼应,这样的结尾在告诉读者,痛苦仍在继续。第三个结尾好吗。有看懂的吗。
老人不久也死了。是不是这几个结尾都很好。
老师告诉大家,这篇小说的真正结尾是第①个结尾,微型小说的结尾意蕴深长,留给读者太大的想象空间。(出示幻灯片: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个结尾好在哪儿。
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可怕”是什么可怕呢。(指名答)(“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这个“可怕”写出了战争的可怕,没有直接写。)这个结尾同样以小见大,你要欣赏这个结尾,同样要从车厢里跳出来,车厢里一片寂静,实际上这是奥莱尔想告诉读者:如果战争不止,整个世界就是一片寂静。同样是以小见大。这个结尾无声胜有声。
五、梳理总结
1.我们梳理一下,这篇小说之所以经典的原因有三个,一选材以小见大,二充满想象的空间,三结尾意蕴深长。
《在柏林》用了360个字,抓住发生在火车车厢里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成功地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肉体痛苦及沉重的心灵打击,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小说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奥莱尔的创作思路更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让读者惆怅,后来的结局令读者震撼,这足以表现出微型小说的绝妙。
2.孩子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战火依然不断,战争带走了太多太多的无辜的生命。让我们用稚嫩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发出这样的呐喊:(齐读)让和平之花永远盛开,永不凋零。(幻灯片出示:让和平之花永远盛开,永不凋零。)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全人类的希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课后作业。(幻灯片出示)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在  柏  林    (微 型 小 说)
以 小 见 大
想 象 空 间
意 蕴 深 长。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7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