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四个点的字
我想用这篇7500字长文告诉你:新媒体运营的4个核心关键词
2016-06-15
作者:一番
分类:产品运营周去年有篇文章《新媒体运营到底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火了一下,那时我刚入行没多久,但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有几个人在分享。
那篇文章大致将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拆解成:刷朋友圈、刷微博、看段子、看后台、编文章、搞推送,对了,还有喷行业现状。
上述行为都存在,但是亲身经历告诉我,他说得太简单了。现在我就把那几个行为动词,补充完善一下,夹杂了不少自己的看法思考。全文略长,正文7500多字,4个词涵盖就是:数据、选题、排版、推送。
一、上班前10分钟的都用来看数据


1、分析数据哪些数据?都有什么用?
进入后台首页,很直观的有4组数字出现在你眼前:新消息、新增人数、总人数、留言管理(原创号并开通留言功能才有)。

正常来说,上述4个数据的变化幅度取决于两方面:
第一,昨天的推送;
第二,往日优质推送带来的转化。
着重分析两大块内容:用户数据和图文数据。

① 用户数据
这块主要分4个:新关注人数 、取消关注人数、净增关注人数、累积关注人数。

新关注人数——绝大多数是前1天文章带来的转化,实际上有小部分是2-3天内文章带来的边际效应。

累积关注人数——正常来说都是上升,如果呈现下降趋势,那你现在就处于“负运营状态”。如果“负运营状态”是短时间的现象,可能是选题出了问题,那就马上调整选题方向,甚至找用户私聊询问真实感受。

② 图文数据
这块也是4个数据:图文页阅读次数、原文页阅读次数、分享转发次数、微信收**数。
图文页阅读次数——也就是阅读量。如果你是做品牌类的,那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阅读量,毕竟最基础的需求就是露脸、曝光。
建议重心在这的人好好研究下起标题,但是别做出格的标题党。

原文页阅读次数——就是点击一篇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的次数。这个数据很考验用户的粘度以及本篇文章的内容质量。
现在阅读原文多是自家商品的链接,此数据可查阅“商品”的浏览量,如果你是找自媒体投广告的甲方,那这块也是供参考的数据之一。
分享转发次数——代表着文章的质量。曾有说法,文章标题决定打开量,文章内容质量决定转发量(包括好友转发和朋友圈转发),而且标题和内容互相影响。
微信收**数——考核文章的实用价值。如果你是要出干货类、工具类,教程类的内容,要侧重这个数据,不要被和的阅读量。毕竟像我这样,遇到好东西收藏是肯定的,转发的人,不是少数。

但是3个非常用数据,在某些方面更值得我们关注。
分别是:
文章转载量——代表在媒体或行业里的曝光量。
阅读和增粉比、阅读和转发比——更深层考核用户的稳定性。
推荐这篇《一篇文章发布后,重点分析哪些数据?》,是5个月前的文章,但是里面的一些思考,还是有借鉴意义。


2、数据整理出来能干什么?
① 自己心里有数,领导查起来也方便
通过看数据,能很清晰直观地判断出一段时期内,自己的工作效果。比如今天我翻了这一年的用户增长数据,得出一个结论:我选题不够准和狠,因为在我独立把控期间,没有那种爆发式的增长,也就是没有爆文。

除此领导是需要数据的,一般来说是据此来考核绩效。每天整理数据,他要得时候能够快速反馈,即使数据本身不好看,也算是执行力强的表现。

② 会议报告;当做文章素材
不论是年终汇报,还是打算通过数据写一篇工作反思、行业体会都是必备的。
③ 用数据来改善现有的工作
选题、排版、留言、互动等一系列的行为都会产生实际数据,同时这些数据能够指导前面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调整。
如果同一选题系列的文章阅读反馈是呈下降趋势,那势必要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原则就是四个字:扬长避短。

二、最苦逼的是定选题


1、选题方向最起码要考虑折4个点
① 从用户需求本身出发
拿自己举例,我们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是做新媒体运营的,想想这样的群体需要什么?不外乎新媒体运营、编辑最基础的技能,比如排版配图、编辑技巧、标题修改,往外延伸一些就是文案策划、用户运营、广告创意、营销技巧。
但是就插坐来说,上述的内容一般只会存在于二、三条的位置。
那头条放什么呢?老板的要求是“有厚度”,到我这个执行层面大致有两个方向的选择:
一是有信息量、前瞻性可以帮助年轻人开拓眼界的商业管理类文章。
比如马云、刘强东、陈春花的演讲或者理念,再如一些值得模仿学习的商业案例,比如星巴克的营销案例、杜蕾斯的创意文案。

二是能够引起大家思考并且有真情实感灌输在里面的内容。之前和老板聊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鸡汤?大致观点是:只有情绪的是鸡汤。重点是“只有”。 然而,当我们迷茫懈怠的时候,确实是需要一些激励和情绪来帮助我们跨过那个坎。
N多年前的哲学课本上有写道: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
② 从己方的产品需求出发
特别是做企业号的,要很明确这点,为什么“很久以前”总是发优惠活动信息?为什么“ZARA”发今夏最流行的连衣裙款式?
③ 企业价值观的输出,要定一种调性
参考“万达”公众号发王健林发言、万达工作法,除此,还有“经纬创投”的“经纬低调分享”。
一个直接,一个委婉,根据自身水平,去借鉴尝试。

④ 热点可以有,品质不能丢
追热点讲究缘分和节操,如果满足上述三点,那就是缘分。如果任意第一点都不满足,还去强蹭热点,那就是无节操。

我们自己判断一个热点追不追的时候,会有这么一个考虑:等这个热点过了,我准备发的这篇东西,还有没有值得学习、参考、领悟的价值?通常这么一想后,就没那么纠结了


2、选题标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
基本要求就是常说的“九字真言”: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然后还有两个追问:有没有厚度?有没有可读性?
前段时间专访峰瑞资本的陈鸣老师,我听到这么一个答案,觉得这是个相当高的标准,分享给大家共勉:
我和团队定的内容标准就是,如果我们出书了,这篇微信文章你愿不愿收进去,你愿不愿意把你的名字放上去?


3、细分选题渠道再深挖
① 新闻要开始看了,习惯慢慢培养
凤凰网、网易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类的网站门户要留意。
看什么?看头条,了解重大事项;看标题,学习标题技巧;看自己行业动向,跳出工作细节,有个全局观。
② 每日必点垂直信息网站
这些网站入行以后,就不是秘密了,他更像同行的交流和给自身展示的平台,面对的用户是行业人士,所以内容也相对优质。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搞创投、股权的,那36氪是不是常备着?如果你是做科技产品的,那极客公园没少看吧?再者说商业资讯的虎嗅、聚焦创业者的i黑马。
这些比较大众的网站属于那种“别人都在看,你不看就输在了起跑线”。
但是从这获取的内容都是二手的,如果同样是转载,在时效性上没办法领先同行太多。所以要主动去找一手的信息渠道。

③ 一手的信息来源——文章作者
通常垂直类网站的内容都会留下作者的信息,按照之前经历来判断,超90%几率能够追溯到作者的个人公众号。从那些平台上筛选出一些优质的作者,去关注他们本身,了解他们的水平、方向和调性,并且尝试建立稳定联系,便于以后的交流与合作。
看到一篇好文章,顺手去关注原作者,就这样一个简单动作,100人里面有50人能做到就不错了。再进一步去分析作者的公众号这一步骤,又刷掉一半儿人。

剩下的25个人里面,你还能尝试做些什么?比如多参与留言互动,再比如给他挑毛病、提建议(同样作为运营者,我是很吃这一套),你做得越认真,那你在剩下的人里越突出。
等你成了100个人里面最特别的那个时,你对作者的观点和认知,自然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


4、人少的话,选题会要不要开?怎么开?
选题会还是要开的,哪怕是只有一个人,你也得在纸上划拉划拉,脑海中两个小人打个架。

两个人或者以上就有必要开个小会,把各自想法碰一下。
理清各自的职责,做好分工,定好时间。人数要是有一定规模后,建议固定个时间来做,比如周末或者周二。
关于选题沟通中,强调两个注意点:
① 切勿轻易打断他人的选题思路
等对方都说完后,充分理解意图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可以理解为尊重,更实在的是避免自己的主观臆测,打断队友的节奏,提高时间成本不说,自己还闹笑话。
② 会议结束,必须要下决定,不论选题质量高低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大家思想火花碰撞了半天,结果没有明确的决定进入大家的脑中,导致后期的选题落地遥遥无期。这种情况用不着几次,大家积极性就会被消磨殆尽。



5、申请授权的正确姿势和快速方法
① 避免版权纠纷,提前消除隐患
谁都知道,但是真正重视的没多少。我见过不少类似这样的言语,“我体量还小,没人关注”、“作者不会闲的蛋疼,费时费力举报我吧”、“我看到别人发,我也发了啊,他也没注明来源啊”、“网上看到的,我不知道作者是谁”。

这些套路你做个人号的时候,还能用来给自己喊冤,等你做得是一家企业号的时候,一切逃避不负责的行为都是给企业抹黑。这种行为,不但会给其他同事带来额外的压力,公司还需要花远超成本的物力、财力去解决版权的事情,典型得不偿失。
② 准备好标准话术
目的就是节约双方的时间,提高效率,凸显专业度。
简单清晰地表达出,我是谁,目的是什么,再留下联系方式。

如果是第一次和对方联系,建议补充两个信息:
第一,我能为你带提供什么价值;
第二,我会怎么对待您这篇文章。
举个例子:
您好,我是微信公众号XX学院(ID:XXX)的编辑XX(ID:XXX),申请白名单授权转载您的文章《XXX》。
我们对内容有着很高标准,而且有XX万高质量用户,会给您带来不错曝光量和用户转化。
③ 常见获取授权方法
文章中有明确给出转载格式;
公众号后台留言转载需求,苦等回复;
公众号有设置“转载”关键字回复;
菜单栏里有明确的转载声明或者“联系我”;
如果上述列举的现象都不存在,那选择用更直接的方法——去原文章下留言(仅限于开通留言功能的)。
通常来说,这种效率比后台留言等回复要快得多。
如果没有留言功能、后台也没有明确信息,那只能通过作者的姓名等蛛丝马迹去其他平台寻找,常见的有微博、知乎、豆瓣。

三、编排过500篇图文,有了这些体会…
500是很克制的说法,算上没发的差不多也超800篇了。很清晰的感受到排版和编辑是完全不同的2项能力,但是现在整个行业的专业度,还达不到完全细分这2个工作。
我入职的时候是零基础,老板给我提了一个标准:什么也别想,先做3个月,排100篇图文再说。
实际情况是2个月完成目标,收获更多得不是排版更快更好看,而是编辑文章给我带来的高频次的思考、认知。。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7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