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主要的意思
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理解词义、句意类”属于考纲要求中“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分为两个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4.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常见提问方式: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解题方略】
1.明确语段或句子的主要内容,分析语段或句子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2.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

3.本义入手,追根溯源。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例一: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一段)
“饱尝”一词有何含义。

【解析】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点出了“故都的秋”的最大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一特点,作者“不远千里”而来,可见其向往之情,自然是要“饱尝”。
参考答案:“饱尝”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切、热烈。
命题角度二: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解题方略】
1.查找字典,明本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2.联系语境析修辞。

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
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3.瞻前顾后断深意。

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4.概览全文看表里。
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例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写“荷花”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本句是写荷花形状的,“袅娜”“羞涩”都是写人的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袅娜”是形容女子姿态之美,后文有“开着的”,这里写出了荷花盛开之美;“羞涩”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之意,后文又有“打着朵儿”,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时的娇羞之美。
参考答案:“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已是仙子一般。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命题角度三: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解题方略】
1.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2.圈定特殊语境。
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3.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例三:阅读下面的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指代义。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解析】“这”是指示代词,是对上文情况的总结,往往需要从上文找,“恰是到了好处”是“不能朗照”的妙处。“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
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成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这”指“不能朗照”,“酣眠”指“满月”的“朗照”的境况,“小睡”指“淡淡的云”遮月情景。
命题角度四: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解题方略】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叠词。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词语本义。
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2.联系语境分析。

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情感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例四:联系《荷塘月色》中的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
句子
效果
动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
形容词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
叠词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3)

【解析】

(1)“泻”,本义是写水从高处很快地流,这里写月光从上而下的“照”的彻底。
前文有“月光如流水一般”,此处用“泻”又照应了前文“流水”。


(2)“幽僻”修饰“路”,这里环境静而且偏僻,从下文“白天也少人走”也可看出其偏僻。
“寂寞”,没有声音,回应前文的“偏僻”,也可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不说内心孤寂,而说小路冷清,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寂寞”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3)“静静”既符合月光的特点,又写出了当时环境的特点,叠字本身就能增加韵味。
参考答案:

(1)“泻”在这里是“照”的意思,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幽僻”二字,写出小路的幽静和偏僻;“寂寞”则更富含意味:一方面路很安静,基本没有声音;另一方面更可看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孤寂。


(3)“静静”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和它的幽静之美,叠字的运用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缓,音节和谐。

命题角度五: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题方略】
1.解释词语本义,根据词语本义,确定词语的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2.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
语境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五: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节选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解析】 “文明”“伟绩”“武功” 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形式、写作目的,不难看出作者在讽刺当时行为。
参考答案:“文明”“伟绩”“武功”三个词都是褒义词,这里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讽刺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特别关注:
1.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
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2.做到“三想到”
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所谓理解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命题角度一:含蓄句

【解题方略】
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
这类句子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意隐藏于句中,含蓄地表达含意。所以理解时要联系语境、考虑其手法揣摩句意,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
2.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3.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

例六: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画线语句的含意。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节选自蒙田《热爱生命》)

【解析】前文有“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可见作者的态度,此句属于交代结果,联系本文的题目、主旨,可见“我”乐于生,再联系后文“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半的生活”,“我”热爱生活,认真充实地生活了,所以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参考答案:因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也就不会为死而苦恼。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7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