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三江平原是哪三江
1教学目标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后,基本掌握了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与地形变化、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难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分析
4教学设计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为例。
这节课选用的是东北的三江平原为区域背景,通过三段材料和三个问题的设计,讲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又回到“北大荒”的故事,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巧妙的融合到这个案例当中,采用视频、图片和材料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赋予了课堂生机。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走进三江平原湿地”,让学生对湿地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优美的画面,配以附有磁性的男低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在视频播放到1分23秒时暂停。再用课件展示5-6张三江平原的景观图片,教师同时可以简单介绍下湿地的概况: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让学生对湿地有个感性认识。

[进入新课]今天这节课就以三江平原湿地为案例,来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材料一和三江平原的位置图]
[矩形标注: 三江平原] 材料一:三江平原,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 这里气候冷湿,年平均气温 2.2℃,在10月末地表水即出现季节性冻土。区内河流纵横,地表径流缓慢,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土质肥沃。
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近291种,高等植物近500种,是天设地造的自然珍迹。
出示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试着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和土壤五个方面,描述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师指点学生,根据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并从材料中挖掘信息,讨论完成: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
气候:                                  。
水文(河流):                          。

土壤:                                  。

生物(植被):                           。
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气候:气候冷湿,年降水量较丰富          。

水文(河流):  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
土壤: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
生物(植被): 沼泽草甸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
[师承转]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描述某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从上述五个方面来描述。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这五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
[出示活动] 试画一幅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联图。
并以三江平原为例,说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师指导学生画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的关联示意图(如上图),并以三江平原为案例,叫学生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形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地貌对植被的影响:沼泽广布,水生植物众多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土壤对植被: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植被覆盖率高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量小。
河流对土壤的影响: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土壤肥力高。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河流)、生物(植被)、土壤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
[师讲解]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
数十万支边青年、地方干部和解放军官兵,投身到“北大荒”开发中,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他们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
[出示材料二及问题]
材料二: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野生动物繁多。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与此同时,三江平原大片湿地遭到破坏。湿地面积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骤减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87亿立方米地表水也随之消失,致使三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遭到破坏后,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相互讨论,师点拨:
[师归纳总结]可见,在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对“北大荒”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
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为了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出示材料三及问题]
三江平原地区过度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9年黑龙江省决定停止开垦“北大荒”,实行 “退耕还湿”工程,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截止2011年,黑龙江省基本完成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2002年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3、三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整个三江平原乃至整个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订正)
植被(生物):植被覆盖率增加动植物资源增多。
湿地面   气候:  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湿度增加,气候适宜  。
积增加   土壤:   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强  。
水文(河流):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小结]可见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三个变现。
[承转]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1999年果断停止开荒。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湿地,并建立了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把“北大仓”又变成“北大荒”。那现在的北大荒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观看视频]继续刚开始的视频,放到3分30秒。让学生看看美丽的三江平原现状。
[结束语]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被称为“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是无数生命乃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动准则,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绿化祖国山青水秀千秋美
平衡生态人杰地灵万物春
横批:保护湿地
[课后巩固,同时为下节课作准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平原土壤主要为沼泽土、草甸土、暗棕壤和黑土,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
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析三江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
气候冷湿,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草类植物生长茂盛,有机质来源多;
地形平坦,沉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河流众多,携带大量泥沙沉积。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7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