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文艺兴趣】

悍然
南京条约谈判中清方官员的表现

继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人为达到逼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继而维持肮脏的鸦片贸易的无理要求,于1840年6月,对中国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双方在广州地区多次交手,清军节节失利。
1841年8月,英军又从广州沿海出发北上,于1842年8月5日抵达南京。
道光皇帝闻讯大惊,急派人前去议和谈判。
结果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列强下一步全面侵略中国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中国的百年屈辱史也从此开始。
那么,在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出笼过程中,清朝的谈判官员们是怎样的一番表现呢?   道光这次所派的谈判代表,是清政府内部一贯主张议和的三个投降派,他们是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乍浦副都统伊里布。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对他们三人早有耳闻并多有好感。道光就是为了早弭争端,才不顾朝野对此三人的恶评,有意选择他们前去和英国交涉,这明显有投其所好之意。   清朝官员和列强打交道,喜欢采取清朝官场的腐败做派——送礼和行贿。例如,1840年8月英军攻打天津时,为阻止英军,直隶总督琦善赶紧给侵略军送去20头牛、200只羊和许多鸡鸭。1841年5月英军包围广州时,守城将军奕山为解除围城给英军白银600万两作为“赎城费”。现在耆英他们也是这个做法,派人与璞鼎查见面,主动提出:“我们可以给你们出一笔钱作为南京城的赎金,用以保全我们的南京城,希望你们不再进攻南京。”   耆英们小瞧了英国人的“宏伟”目标,英国人要的不是这点小小的赎城费,而是让中国割地赔款并打开门户,畅通无阻地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所以璞鼎查对耆英的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顾,拒绝的同时驱兵4500人和80艘舰船,立即封锁了扬子江和运河水面,以攻城相要挟。   清朝代表初招无效,只有坐下来与英国人就实质问题谈判。但鉴于全国朝野对他们的不信任情绪,以及要真的承担丧权辱国所必然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谈判初期,他们三人都不愿出面,就先后派了几个级别较低的官员与英方接触。他们是:伊里布府上当差的张喜(临时授五品顶戴)、九品外委陈志刚、耆英心腹刘建勋、四品佐领塔芬布、太仓知州徐家槐等。这些低级官员自然没有皇帝授予的全权证书,可想而知他们到对方去谈判,只能是与英国人磨嘴皮子消磨时间。   1842年8月12日上午,这几个清方谈判人员踏上了英舰。
英方代表提出要看一看清方代表的全权证书,这几个临时凑起来的人哪拿得出?双方只有勉强开始进行交涉,英方便拿出了他们单方面拟定的条约条款草案,让清方代表过目。
  说起来,张喜他们这些级别较低的清朝官员,其发言还真有点谈判的味道。他们几个人敢说敢争,特别认真负责。尤其张喜,对英方提出的条款逐条逐项与之讨价还价,斗智斗勇,还就巨额赔款一事拼死力争,口气强硬,由开始英国人提出的白银3000万两,压成了2100万两。
但是英国人发现,好事他据理力争,不利的事他又做不了主。
英方代表怒气冲冲,果断决定不再与他们进行这样费时费力的谈判,转而采取对清朝施压,扬言14日清晨炮轰南京城。   这一招吓坏了耆英。13日午夜过后,离英军炮轰南京还有3小时的时候,他赶紧给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送去一封信,要求14日早上双方开会见面,并表示提高清方代表级别,还保证让英方看到皇帝签署的全权证书。怕璞鼎查不允,在信中还恳求说:“您就是打我们南京城,也一定请在咱们见面之后再打行不行?”听了这话,英国人明白还是军事高压有作用。   由于张喜他们在谈判过程中言辞激烈,无所顾忌,敢于力争,耆英担心他们把事情搞坏。
接下来的谈判耆英不再让张喜他们几人沾边,也抛弃了由张喜他们这些小官开创的谈判强硬态势。转为委曲求全完全答应英国人要求的“抚夷”基调。
即使如此,耆英还是不想亲自出面去谈,这次选的谈判人是江苏按察使黄恩彤和四等侍卫咸龄。
  14日早上,清方提议的会见地点安排在南京城南门外靠近运河的一座庙内(今南京下关区静海寺)举行。清方准备得非常铺张和隆重。
清朝官吏们为显示庄重个个穿戴整齐,见英国人来到,纷纷弯腰鞠躬,伸手指示方向。
黄恩彤和咸龄在大门口迎接。黄恩彤三十七岁,举止文雅,恭而有礼,文质彬彬。英国人说他“恰如其分,和其他中国人颇不相同”。
咸龄已年届六十,胡须斑白,身体尚灵活。英方参加这次谈判的人员有麻恭少校、马礼逊等。   双方落座后,麻恭首先拿出自己的英政府委任状,又将璞鼎查的委任状也拿出,让清方人员审看。
然后麻恭提出要看清方官员的委任状,清方由一位官员双手捧着用黄绸包着的一个盒子,打开取出委任状递给对方阅看。这时在场的清方人员,一见那盒子,就像看见了皇上一样,个个表现得神情严肃,诚惶诚恐,英国人都感到好笑。英方马礼逊接过验看,认为真实后谈判即开始。
  英方拿出了早已事先拟好的条款,分中英文誊写了一式两份。主要内容是:

1、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清政府向英国赔款白银2100万两,包括600万两被焚鸦片费,1200万两英国到中国打仗的军费,300万两欠英国商人的损失费。

4、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让英国自己管理使用。

5、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等。   另外,草案还就英国侵略军撤除对南京等地的封锁,专条做了规定。即:中国交付第一批600万两赔款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待中国将2100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才能撤退。
彻底打消了清方代表急于解除封锁的要求。
  这些条款,英方根本不与清方逐条讨论,文字也不许动。无奈黄恩彤和咸龄已有耆英的基调,只有表示完全接受,谈判完全走了个形式即告结束。草案一份交黄恩彤带回转交耆英,一份由麻恭带回交璞鼎查。当大家起立要走时,清方咸龄无奈地说了一番感慨:“你们提的这些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可是我们有什么法呢?我们是失败方,你们有坚船利炮,我们承平繁盛日久,武备废弛,打不过你们呀。”英方代表得意的一笑而过,无意置词。
  对黄恩彤带回的草案文本,耆英自然完全同意。然后就把皮球踢给了道光皇帝,派人赶紧给北京送去了。
  由于江面封锁暂不解除,这严重影响了南京人民的生活和正常经济活动。南京百姓对政府无能群情激奋,骂声鼎沸,不少人涌到官员驻地。驻地门口戴着圆锥形红帽的警察,手持皮鞭,不停地轰赶着来围观的众多百姓。   迫于巨大舆论压力,又害怕生出其它事端,耆英就想通过私下求情使英国人通融一下,就赶紧捎信对璞鼎查保证说:“皇上同意这些条款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给你们的赔偿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们就放心吧,我们想求你们暂时先解除封锁行不行?”璞鼎查回信坚决不允。
为了达到目的,8月18日,耆英绞尽脑汁,又心生一计,想用提前交点赔款的方式打动英方。耆英便给璞鼎查传信过去:“为表示诚意我们先给你们送150万两去,你们撤除封锁可以吧。”其焦急迫切心情溢于言表。璞鼎查鄙夷地传回信来说:“你们好像我们现在惟一考虑的就是钱,不是的,我们考虑的是整个条约的签订,条约未生效之前,也绝不解除封锁。”耆英自讨没趣,只有安心等待。
显然,英国人对赢得这场谈判很自信,看到清方着急的样子,这自信更增强了。他们对于中国皇帝对草案的批准,心中也是有把握的。他们的把握就是清朝国防的废弛以及军队的无能,他们带来的军队虽然只有清朝军队的九十分之一,但只要开战,他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到北京去,威胁道光的皇位。
其实耆英对道光皇帝的批准也很自信,这一则是因为他知道道光是个糊涂透顶的无能皇帝,他没有他的祖辈那样的韬略,现在已经走投无路,所以才派他们几个来向英国求和,对条约草案他不敢不批准;二则上报条约草案的同时,为了草案能让道光顺利同意,他给道光还附去了一封重要的信件(奏折)。
这封信的内容确实很关键。
在信中耆英大谈批准这个条约的重要性,为促成道光尽早同意英方提出的条件,甚至不掩饰自己的恐惧。他谎报军情,夸大江宁军事形势的严重性,“夷炮已架设钟山之巅,江宁全城民众命在呼吸之间”,“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偿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准所请,以保江南大局”。还说,即使给英国割一块地,多赔些款,也比用这些钱养军队徒有国防虚名好。
并说,答应英国人五口通商怕什么?这些城市还是我们的嘛?后来,有英国人评论说:“耆英的这封信通篇贯穿着一种深深的屈辱及对英国忍气吞声的心情。

正因为中英双方对皇帝批准条款都有把握,都有自信,在等侯皇帝审批的这段时间,双方代表都有了闲情逸致。
一贯热衷于繁文缛节的清方官员,主动提议双方谈判代表们在此期间搞些互相拜访的礼仪活动,这一提议得到了英方代表的响应。8月18日下午,英方代表即传来消息,说璞鼎查对这种拜访有两个安排打算:一是订于19日邀请清方代表到英国军舰上来做客;二是20日璞鼎查再进南京城对清方进行回拜。

清方代表听到第二点时十分恐慌,马上拒绝。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软骨外交和卖国行径早已引起民愤,再加南京城还被英国人封锁着,璞鼎查如果此时进南京城,愤怒的南京军民会群情激奋而攻击他,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条约按时签订,还会惹出大祸。所以此时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进南京。
但是清方代表对璞鼎查的第一项安排非常感兴趣。他们出于好奇,实在愿意到英军舰上看一看。挟胜利余威成功在望的英方代表,也乐得热情接待这帮窝囊的清方代表到他们的军舰上来,以便炫耀一下自己的军事装备和科技水平。
所以他们连夜做了刻意的安排和准备。19日这天,旗舰的甲板上弥漫着热烈气氛,士兵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蓝紫色军装,卫队持枪列队挺立两旁,还按照中国的礼节准备了礼炮。

清方代表们讲排场惯了,见英国人准备这样周到,个个十分受用。
耆英、伊里布、牛鉴一干人穿着笨重宽大的官服走近了英国军舰,英军连放三声礼炮。为了摆出自己的官派,耆英们目不斜视,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前行,夹道接受英国人的迎接。英舰上的卫队迅速举起兵器致敬,军乐声大奏。
英国全权大使璞鼎查在舱门口迎接。
到船舱后双方人员落座,璞鼎查和耆英并排而坐。
但是英国人的傲慢有了体现,按中国左为上的礼节,璞鼎查坐在了左边,有意安排耆英坐在了右边。耆英并未表现对对方轻慢自己的不满,也自然接受了。

英国人摆上了咖啡、茶、酒、糖果与樱桃白兰地。清方代表们对樱桃白兰地非常欣赏,个个品尝不停,尤其是牛鉴,每喝一口就以赞美的表情点头咂嘴。但是耆英不敢完全表现出来,虽然他对英国的东西都发生兴趣,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每品尝一样东西都不动声色。
七十老翁伊里布非常疲倦,勉强应酬着,看样子他有些发冷发烧,当场提出请英国医生帮他看一看。
医生诊断后,提出让清方派一个人与他同去下船取药,清方便派了一个嗜酒如命的张姓酒徒跟去了。

接下来双方开始闲聊,耆英一贯话多,此时开始放下矜持,露出本相,滔滔不绝起来。
对英国的武器、乐队、服装、食品,漫无边际,无不问到,以显示他的场面主角意识和掌控能力,以及自己的潇洒自然,见过世面。
茶点用过,英海军司令为了炫耀,提议让清方代表到甲板上去参观。
清方人员一听喜出望外,因为他们早就想登舰看看了。走出船舱,清方的低级随员们在甲板上大声说话,摸这摸那,很是喧闹。及至偶然看到英国士兵随便放在铁架子上的一个捡来的小佛像时,才因肃然起敬而安静下来——这使英国士兵感到很好笑。
处于自尊,耆英参观中对英国人的科技水平,故意不表示惊讶。而他表现出惊讶的却是那些还是孩子的海军实习生,口中一再说:“你们这么小,应该在学校里念书,怎么这么早就学习打仗呢?”
清方代表受请之后,作为回礼,8月24日回请英方代表。回请的地点不敢在城内,仍然在南京城外那座庙内。
这天,英方作为胜利者显然有些以势压人,他们带去了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军官,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队护送,代表和军官们分坐40只小艇,浩浩荡荡,像是去参加战斗。英方从全权代表到军人,个个着装整齐,精神抖擞。到岸时,见清方早已在岸边特制好了木质码头,清方遂鸣礼炮三响。英方代表主要人员坐上清方准备好的轿子,由清方人员陪同向大庙走去。

到大庙门口,耆英等人已经等在那里迎接。清军仪仗列队相迎,但都没有佩带武器。
英国的随行军人130余人则全副武装,鱼贯而入。这时英军乐队开始演奏《加利欧文》乐曲,清方见状,也赶紧喇叭锣鼓大作,声音极大,英国的乐器声音就一点也听不到了。
进入大厅之后,英国人见清方人员这次均未着官服,服装五花八门,很不整齐,甚至有的还有些破烂。这使璞鼎查十分不解,如此热烈场合,为何这样?便问清方人员:“你们今天怎么穿的这样简朴呀?”清方人员回答:“来时匆忙,衣服都在箱子里,忘记带来了。
”这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清方官员谈判不是高手,但礼仪却是十分在意的,作为战败国,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给征服者一点虚弱的颜色看看。但仅就这一点,清方人员并不敢承认,连忙说:“实在抱歉,实在抱歉。
”如此小玩闹的“颜色”,实在显得有点滑稽。
但是,他们对英国人的接待在其它方面是很当回事的。会场布置得非常热烈:在两间布置整齐的大厅中,椅子环绕桌子排列成马蹄形,中间的椅子稍高,是让英国全权代表坐的。
椅子和桌子都用绣花紫绸铺盖着。
桌子上摆满果品、茶杯之类。大厅顶部,悬挂着巨大的宫灯和彩绸,彩绸上绣着精美的图画,自屋顶垂下来。地面则铺上了猩红毛地毯。
这次见面,与上次到英舰上一样,仍然是礼节和休闲式的,双方就是饮茶、谈话和客气的寒暄。既无冲突,也无工作压力,双方代表们此时简直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大家做足形式,讲够派头,客气异常,就像是久未见面的老朋友老亲戚相聚。
第二天,画蛇添足的清朝代表们又突发奇想:我们是“礼仪之邦”,英国人虽然是我们的仇人,但他们万里迢迢越洋过海来我大清国土,停泊江上,一切不便,我们应尽地主之谊,给他们提供些方便。当天他们就筹集了大批礼品和食物,包括许多精选的肥牛、鸡鸭和米面,给英国侵略军送去了。

第三天,8月26日,清方代表的热情不减,又提出招待英方代表及随从人员,地点在南京上江县考棚。
接待规格照样是豪华靡费,隆重热烈。英国人来时,还是仪仗迎接,军乐大作,旗帜飘扬。为了防止太阳晒着英国人,考棚院子的上空,用方格的绸子遮住天空。室内桌子上,糖果点心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不可名状。服务更加周到,年轻的戴白顶子的服务官吏跑前跑后,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茶水每隔二三分钟就换新水,不管喝过没有。清朝的代表们热情地与英国人没话找话,谈天说地。
客套一会儿后,众人走进宴会厅。
宴会厅里的所有桌椅都蒙盖着紫绣靠垫和桌布,地下仍是猩红毛地毯。从始至终演奏着优雅的中国音乐。餐桌上的菜品极其丰盛,稀奇古怪,精致异常,种类繁多。
这些菜都盛在小瓷碗中,并置于银碟之上。宾主入座之后,清方代表开始夹菜让菜介绍菜。斛光交错,喜气洋洋。各种菜品不停地上,不停地撤,其奢华热烈,就像款待国家最大的功臣。
此刻,正如后来有英国人回忆说:“这里的每一个英国人都在享受着一生都未曾有过的盛宴。”英国人大口大口尽情地吃着,常常是每吃完一个菜,就博得在场代表和服务人员热烈的喝彩。
因为这些中国人认为,英国人这样尽情地吃下他们热情准备的美食,是对他们的高看和奖赏。
忽然,钦差大臣耆英为了进一步讨好璞鼎查,他临时神秘地提议璞鼎查张开嘴。璞鼎查很是狐疑和纳闷,但又不好拒绝,便把嘴张开,在场的人也不知耆英要出什么节目。只见耆英用手抓起几粒糖饯梅子,用灵巧的手法,一个一个很准确的远距离投入璞鼎查被迫张开的口中,是那样的灵活和精准。
真不知这样一个清政府高官,平时日理万机,是何时练就了这样一番技艺。璞鼎查笑着拒绝这种吃法,耆英说:“您不这样就是不给我面子。
”无奈璞鼎查只有继续笑着忍受。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13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