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文艺兴趣】

诗歌和音乐
美术教学与“音乐、诗歌”的融合
绘画是有形的诗,音乐是有声的诗。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要求、课文特点、学生基础、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情地融入和课文相关的诗歌、音乐。可以拓展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
一、相融无间――融诗歌于欣赏
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其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需要注意的是,面貌的不同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进而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

中国山水画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颇有相同之处,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远)夏(圭)山水”。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这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
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相融合鸣――融音乐于拓展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因而,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波澜。
欣赏课教学时,在显情露意处,借助音乐、影视动画等媒介,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融进音乐,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去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同学们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诠释音乐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美术课中融入音乐,犹如给绘画作品配上一曲曲“画外音”,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三、相融无痕――融音乐、诗词于教学
“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益浅。
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刚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使得我们有可能穿过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走进另一片艺术天地。

有这样一节课:课伊始教师先播放钢琴曲《月光》,请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对音乐的印象。学生的画令人吃惊:弯弯的月亮、柳树的枝条……月色下的一叶扁舟……每一幅都不一样,但大都有一种月色朦胧之感受。
然后,让学生写出对音乐的感受,学生所写的诗句有的引自唐诗宋词,有的则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新诗。接着教师请学生为所听的曲子命名,其中有部分学生竟能准确地说出了"月光"二字。最后,教师介绍了印象派诗人魏尔伦和他的诗《月光》,又让学生朗诵了自己的诗句。
教者巧妙地把音乐、画面、诗词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课中获得了美的享受,懂得了音符所表达的意境,同样是可以用线条、色彩、诗句来描绘的。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