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文艺兴趣】

理念的意思
曾国藩家书中的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清末大儒曾国藩一生修家书千余封 ,内容大都是训诫兄弟,协调家庭关系,整伤家庭生活,子女励志勉学 ,读书做人 ,立身处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 ,现读来不乏熠熠闪光之处。曾国藩的家训伦理思想中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就体现在和谐上面。自我和谐了,才能家人和谐,家人和谐了才能与邻和谐,最后才能天下和谐。
一、修身养性的自我的和谐
曾国藩把《大学》之纲领当作自己立身切要之事,对格物进行了一方全新的解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
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
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
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
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 对格物的本质理解使得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体现在格外物和格内物两个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对外格物即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最重要的是谦敬。他强调 “家中男女老少 ,总以习勤劳为第一要义 ,谦谨为第二要义 。劳则不佚 ,谦是不傲 ,万善由此生矣。” “谦”具体从求学和为人两个方面来说。读书要虚心“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井蛙之窥天。”学海无边 ,学无止境 ,只有虚怀若谷 ,刻苦钻研,方能成为有识之士,建功立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是稍有所获 ,就洋洋 自得 ,甚至目空一切 ,就会因虚浮轻薄而一事无成。为人谦逊 对人恭敬是“谦”的第二个方面。谦逊是恭敬的基础 ,有谦则恭 ,无谦不敬。茫茫人海 ,芸芸众生 ,各有短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洋洋自得 ,趾高气扬是不可能与人和谐,和平共处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谦敬,曾国藩从两个方面来做的。孔夫子有言,做人之道“敬恕”二字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不愿的事情 ,也不能施于他人。
只要能做到敬恕二字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将心 比心 ,就能使人际关系和谐通达 。再者就是要出去心中的“伎”。何谓“伎”者 ,“伎”乃嫉贤害能 ,妒功争宠。在其家书中曾给出这样的说明“己掘忌人能 ,己塞忌人遇 己若无事功 ,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 势位苟相敌 ,畏逼又相恶 己无好闻望 ,忌人文名著 己无贤子 孙 ,忌 人后 嗣 裕 ,但 期 一 身荣 ,不 惜 他人污。
”面对待左宗棠的讥讼交恶 ,曾国藩更是以宽容和谦敬之心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贤者风范 ,最终使左宗棠尽释前嫌 ,低头臣服。
可能在诗歌和书法方面比不过左宗棠,但清朝18个行政省,其中的14个行政长官是曾国藩的学生,可谓是人才辈出,而左宗棠的帐下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担当重任了。这与曾国藩的敬恕精神体现的宽容待人,修身养性不无关联。
同时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提到对内格物即要求自己要修身,必须“慎独”,继承宋明儒家“慎独”的修身传统。
所谓“慎独”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和儒家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曾子之所谓 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槐,俯木作,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都不外乎“慎独”二字。
做到这点才能够“内心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也就能“天君泰然”。便找到了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养成了勤勉、 谦谨的性格,达到明哲保身。

二、孝悌基础上的家庭和谐
中国古代社会“祀” 的第一要义便是“孝”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是中国传统家庭理论的核心 ,是维系中国传统家庭稳定、和谐的根本。“孝梯”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石 ,也是整个传统社会伦理体系的逻辑起点。
在曾国藩家书中的教育理念里,孝顺是第一位的,因此, 他从小就要求孩子们做到这一点, 不能有半点马虎,并且以身作则,带头饯行孝悌。
由此,以孝悌为基础的家庭和谐理念形成。
孔夫子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不宜远游,曾国藩理应在家尽孝道,服侍父母。国难当头,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曾国藩只身赴京任职,带领湘军转战东西南北。实属不易。
但是一封封家书然父母不牵挂,做到了“游必有方”。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帐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昔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更甚者,胡须的储留也要听从父亲的旨意“前父亲教男养须之法,男仅留上唇须,不能用水浸透,色黄者多,黑者少,下唇拟待三十六岁始留,男屡接家信,嫌其不详,嗣后更愿详示”
惨闻母亲大人过世后,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
不谓天不陨灭我身,反而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愚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无地自容。
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得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母丧未除,曾国藩“断不敢受官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地吾母于沧下。何以对宗族乡党。方寸之地,何以自安。”
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示训是尽孝道,对兄弟的帮助教育曾国藩也当做尽孝道。
曾说“余尝语贷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右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教也。
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幸甚幸甚。
”在对诸弟的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对待功名与孝悌,强调功名要有益于孝悌。在中国古代 ,人们皆认为“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以“学而优则仕” 来光耀门嵋。科举也就自然的成为至高的学问。
但是,曾国藩却时刻告诫家人为学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孝梯 ,即“为学 ” 要高于“为人” 。科举之贵 ,在于承欢养亲 ,这是必然的。在写给四弟中的书信中写到:“ 吾所望于诸弟者 ,不在科名之有无 ,第一则孝梯为瑞 ,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 ,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在曾国藩这一思想的影响下 ,其弟其子对科第仕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四弟曾国演一辈子就在家乡侍奉长辈 ,整顿家业,其子曾纪泽也“绝意功名” 。第二,劝勉诸弟切勿恃才傲物。“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举出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的事例在劝勉各位兄弟。
他还说到: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要求兄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第三,勤俭持家。曾国藩的节俭 ,是受其家风的影响。
其父曾麟书,一生节俭。他在山村教育子弟,经常告诫曾国藩 “ 仕宦之家 ,由俭人奢易 ,由奢人俭难。
”曾国藩作为同辈长男 ,从持家开始就将“ 俭 ” 字放在头等重要的位子。他要求家人不着华服 ,不用奴婶。男丁下田耕地,妇女纺纱织布。
还要求女人们做出的鞋子送给他验收查看,儿媳妇及女儿每月要做多少针线活 女儿婚后不准长住娘家 老家的丫环长大了要嫁出去。
第四,制定家规,人人执行。以“家勤则兴, 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十六字为方针的家规, 他规定家中男子每日必看、读、写、作,女子需衣、食、粗、细,缺一不可, 并由曾国藩亲自检查验收, 凡居家中的儿女、 弟妹, 乃至侄儿、 刚进门的媳妇都要求遵照执行。还给出了家人课程表,涉及面极为广泛,从应事要求主敬严肃到“谨言、刻刻留心”,从“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的简单生活起居到“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修身养性之方法,从读史问学到“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金寡,气之盛否”种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一系列的宗法家庭规定维系着曾家的和谐与发展,使得曾家代代出英才。
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等一大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都是曾国藩遵照他的教子理念培养出来的。
可是说曾家的兴旺就是孝悌基础上家庭和谐的产物。
三、爱之敬之的与邻和谐
与邻居和谐在曾国藩家书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是和宗族姻党的相处以及与官府衙门的关系上。
首先,曾国藩非常看重与宗族姻党的关系。要求自己和家人犯事尽量不扰邻。
其母亲大人去世,在开弓散讣一事上,是这样要求的“开弓散讣,不可太滥,除同年同乡门生外,惟门簿上有来往者散之,此上不可散一分,春单请庞省三先生定,外间亲友,不能不讣告寄信,然尤不可滥,大约不过二三十封。”曾国藩不但尽量做到不扰邻,而且还尽量“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在写给自己澄弟的家书中写到:“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曾国藩还敦促澄弟: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不扰邻还体现在不随便谈论邻里乡亲。对自家子弟好开口道人长短更严加批评。
“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
与宗族姻党相处,曾国藩不仅要求做到不扰邻,而且更要求自己和兄弟都要爱之敬之。“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要概爱之敬之。”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人也”。
想得更远的是,曾国藩认为如果自己被罢官,回家生活依然需要依靠宗族姻党,认为:“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对于入室偷窃的贼人的处置这样的小事上也是尽量不给乡里乡亲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自己的澄弟办贼一事上,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写到:“澄弟办贼,甚快人心,然必使其余志人等,知我家是图地方安静,不是为一家逞势张威,庶人人畏我之威,而不恨我之太恶。”贼人处置之后也是要求“不特而上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即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最后,曾国藩要求家人做到,邻里乡亲有喜事,必前去贺之。从严格要求“不扰邻”到“敬邻爱邻”面面俱到,构建了与邻和谐的蓝图。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5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