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语言培训】

两弹元勋是谁
22 “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材分析:
“两弹元勋”邓稼先用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印证着“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句话。作者向我们讲述的是邓稼先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赞美的是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和无所畏惧的科学精神。
作者抓住了一个场面,两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九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勋、邓、萍、勾、袜、撕、帜、奴、隶,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邓、稼、尿、陌、厢、勾、袜、辈、献、奴、隶。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品、说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生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能说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景,谈自己的感受。
3. 通过让学生感悟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两弹元勋”邓稼先献身祖国、献身科学事业义无反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剪辑好的有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录像、有关“邓稼先介绍”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录像画面。看录像,谈感受。
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板书:邓稼先。指导“邓”“稼”的记字方法。

2.课件出示:
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邓稼先是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的主攻手,他被称为“中国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防部长张爱萍称之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完成板书并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
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作者的文字了解科学家邓稼先的故事,走进这位“两弹元勋”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理解课题,带着对人物的初步印象走进课文,对进一步了解邓稼先产生期待之情。】
二、预习检查
1.检查读文


(1)小组内检查
小组成员逐人逐段读文,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全班检查
指定小组逐人逐段读文,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每人读完后分别给予评价。


(3)全班同学根据刚才纠正的错误读音及断句,按正确的读音及断句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得是否正确。
元勋、邓稼先、萍水相逢、导尿瓶、陌生、车厢、勾起、袜子、一辈子、献身、奴隶、撕毁、旗帜、川流不息、土里土气、相濡以沫、朝思暮想、激动不已、惊天动地


(2)自由读


(3)开火车读


(4)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如果没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可提出几个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词语考考学生。

如: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久违:好久没见。
留美科协总会: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
相濡以沫: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封锁:(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断绝联系。
致意:表示问候之意。

一晃:形容时间过得快(有不知不觉的意思)
【设计意图:理解词语、读通课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邓、稼、尿、陌、厢、勾、袜、辈、献、奴、隶、勋、萍、撕、帜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辈、隶、稼、献”。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提出的“每天的语文课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十分钟的书写练习。】
三、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留意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勾画出来。说出文中哪些内容写的是邓稼先对往事的回忆。
2.默读课文1至

7、15至19自然段,概括作者向读者讲述的主要内容。

邓稼先得知自己被确诊为癌症时的表现以及他治疗期间在国庆节那天去天安门广场的情景。
3.再读课文,思考:邓稼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能概括出邓稼先是一位献身科学,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以课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深入理解课文,体会邓稼先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邓稼先的哪几件事。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共同走入这位科学家的生活。


(一)出示感悟题:默读课文想一想: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或段落,仔细品味,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二)学生自由独立阅读思考。


(三)小组讨论。

(四)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要求:
1.交流时,可结合勾画的词、句、或段落谈感受;可结合查阅的资料谈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也可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交流时,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自己发言时要组织好语言,让别人能听懂你的意思。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品读。
预设一 品味人格魅力——看淡生死。
“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
“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
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
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学生结合资料来谈对“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的这样快。”这句话的理解。(在原子弹爆炸失败的时候,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走进了那片死亡之地,捡回了核爆炸之后的碎片,研究失败的原因。当他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就发现受到了辐射。)
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抓住“焦急”“颤抖”体会张爱萍将军的心情。
教师:将军戎马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惨烈场面,对生死已经淡然,看了化验结果却震撼了将军,内心剧烈地波动,不能接受这个无情的事实。
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抓住“微笑”“平静”体会邓稼先面对死神的态度。

教师:衬托出邓稼先献身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义无反顾的精神。
【设计意图:抓住颤抖与微笑,哭与平静的对比突出邓稼先面对生死的从容。指导学生体会邓稼先的内心,读出感悟。】
预设二 感受邓稼先的拳拳报国之心及研制原子弹过程的千辛万苦。

1.邓稼先回国时带给祖国的丰厚的礼物。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教师提出这样写:“一件是送给父亲的尼龙袜,一件是送给祖国的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与文中有什么区别。

品读此句的表达方式和使用的近义词“朝思暮想”“ 日夜思念”通过体会用词的灵活得当体会邓稼先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2.邓稼先为研制核武器所付出的个人牺牲。
“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
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
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抓住“不知道…… 只是 ……; 不知道…… ,只知道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想法。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句
作为一个丈夫,他本应该____________他却离开了温暖的家。
作为一个儿子,他本应该____________他却离开了温暖的家。

作为一个父亲,他本应该____________他却离开了温暖的家。

补充:
活泼可爱的孩子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只知道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罕见的困难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理解“这个事业”“ 这种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这个事业---指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为事业献身
学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时代背景以及“吃苦担风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讨论:他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利益而拼搏。

因为当时美国已经发明了原子弹,他们妄想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如果邓稼先能研制成原子弹,我们中国就再也不用怕他们了。
只有大“家”强盛,小“家”才能安宁,所以我也认为邓稼先这样做很值得。

总之,引导学生体会,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所创造的奇迹,震惊了世界,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4.设想一下,全国人民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小结:是啊,作为中国人,今天的我们也为此而自豪。

【设计意图:讨论与想象相结合,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走进人物内心。

预设三 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重病时刻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1.坐公共汽车的情景。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
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这个细节进行描写,也是在向我们传达邓稼先的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的平常心。他是个普通人,穿的衣服不合潮流。
他平易近人。作者的感叹印证着他的不计名利。

2.作别国旗时的真情流露。
引导学生抓住邓稼先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邓稼先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59185/